古城旧地今何在

时间:2014-03-12 08:24来源:天山网 作者:王建中 点击: 载入中...

哈密唐代古城遗址

 

哈密唐代古城遗址

 

  年长的哈密人都知道,古老的哈密城,历史上是由回城、老城和新城三座古城形成。这三座城的建城历史各不相同,城建规模也不一样,相距都不到一公里。各自原来虽有城墙护围,但城外周边多有街市和民宅相连,所以历来相互之间的往来交流不断,只是在战乱期间在一定程度上各起过保边安民的作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三座城的城墙先后逐被拆除,融入现代新型城市的规划范围。如今已很难看清它原有的风貌了。若说起三城的变迁,哈密人都还记忆犹新,但对城里城外或三城之间原有的一些着名旧址、旧地,却被人们渐渐淡忘了。今天,不妨让我们重新作一次寻访。


 

回王府

 


  回王府,是历代回王的王宫,位处原回城的东北角,是在回王被清廷授封之后的1706年,在原蒙古王府的基础上重建的。王宫原址西与回王陵相望,北连今日的环城路,东临西河坝,原哈密市党校是王府花园的旧址,也是唯一残留至今的遗迹。


  从新疆美术协会会员王天裕先生绘制的回王府复原图可以看出:当年的哈密回王府是城中之城,园中有园,宫中有宫,规模之大,房屋之多,超过了清代北京王宫大臣的豪宅,是一座体现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融合的宫廷艺术建筑群。 王府内有正宅三层,左右宅相依,有长廊、宫室、亭台、大小花园和高出城墙的王爷台,台上有回王办公室、居室、阳台、珠宝库、炮亭等。从上可以俯视周边全景,整个建筑有房屋八百多间,每座建筑虽然风格不同,但都体现了中西融合、飞阁流丹、雕梁画栋、琉璃瓦顶、金碧辉煌的宫廷风范。真有‘王宫台谢旧繁华’的意境,只可惜在1873年和1936年的两次战乱中,一度显赫的回王府先后均毁于战火。假若不是在战火中被毁,能遗存至今,哪倒是一处值得览胜的多元文化遗产。回王和边疆各族人民在历史上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增进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已载入地方史册;回王府遗址也将以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使其成为古城览胜的一个新景点。


 

左公祠

 


  在哈密老城自由路北侧,也就是原中山堂旧址,曾有一座左公祠,是清政府为表彰左宗棠西征功绩,哈密民众纪念这位历史名臣于1895年修建的。


  左宗棠在1875年授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后,坐镇肃州(今酒泉)指挥西征,首先统帅大军长驱直入,所向披靡,一举南下,歼灭了阿古柏为首的入侵者,收复了南疆失地。此后,他又不顾年迈体衰,以69岁高龄抬棺进疆把总部由肃州移驻哈密,积极备战,对付沙俄,准备收复伊犁;并在哈密筑城、修路、屯田、安置湘军中的留守人员和老弱病残在老城和垦区营生。至今这一带有不少哈密人是湘军的后裔。左宗棠还号召军民广种榆柳,绿化边疆,这都大得民心。后来左宗棠的部下杨昌竣触景生情,写下了“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名句。


  左宗棠移驻哈密虽然时间不长,但他的功德已铭记在各族人民心中。当年建成的左公祠却因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在1949年修建中山堂时被拆除了。


 

花果山

 


  花果山这个地名在哈密几乎延续了近百年。老哈密人都知道花果山的位置就是现在建国南路的哈密市医院到原老城北门一带。其实最早这里既无花园,也无什么山川,人们所以叫花果山,是因为当初哈密人出了老城北门看到的是一片高高凸起的土丘和不少坟莹,夕阳西下时,远远望去土丘宛如小山重重叠叠,土丘上生长着许多骆驼刺、马莲草、野玫瑰和一些零星的沙枣、桑杏。每到春季,这些植被为土丘染上一片青翠。马莲花、玫瑰花、沙枣花开放时更显得生机盎然,分外绚丽,于是热爱绿色的哈密人便送给它花果山的美名。后来几户大户人家果真看准了这片风水宝地,在这里花钱修了房屋,建了果园。随着人口的增加,商路的畅通,有人还在花果山开办了骆驼场子。经长途拨涉,走进哈密的驼户和商旅们,便常常在这儿打尖歇脚。天长日久,从老城前往阿牙桥,就自然形成了一条高低不平的大道。有了路,有了居民,花果山才逐步形成了一个由内外商人小贩,买卖各种商品的小集市。演化到今天,已成为市区建国南路中段和解放东路的交点,但花果山在不少哈密人的记忆中还并未完全消失。


 

风凰台

 


  在哈密说起大营门许多人都知道那是城郊乡的一个村,但说起风凰台就知之甚少了。


  其实,风凰台就在大营门村,就是原县运输公司后面靠西的一片较高的土平台,既然如此又何以叫大营门,这是因为当年左宗棠大军驻哈密之后,便把大营驻扎在了风凰台。大营四周筑有外墙,而营门就在原运输公司附近,所以后人把这一带习称为大营门。


  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左宗棠由酒泉进驻哈密后,就坐镇在风凰台。为了收复沙俄侵占的伊犁,他严明纪律,禁赌禁烟,扩大屯田,筹划粮草,减轻农民负担,并命令各部坚持操练,研究战术,提高实战能力;他个人率先垂范,黎明即起,操办公务,掌握敌情,加紧军事准备,这在群众中都留下了良好的口碑。沙俄闻讯后,也再未敢轻举妄动,通过谈判,使伊犁终于回归祖国。今日的风凰台虽然已不复存在,但这一段历史人们还记忆犹新。大营门今天已成为天山南路和西河坝之间的一个新的居民区。

 

龙王庙

 


  古城哈密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种宗教信仰和多元文化同时并存。到清未民初,这里遗存下来的各种寺庙,象着名的艾提卡寺、肃州寺、陕西寺,至今通过修膳都依然保护完好。但有些寺庙在战乱和文革中先后或被拆除,或已改作它用,象老城的定湘王庙,原蔬菜公司的观音阁,西河坝大坡上的娘娘庙,新城的关帝庙,小营房水源地的龙王庙、玉皇阁以及和平巷的山西会馆、甘肃会馆等。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都逐渐消失了。但在过去香火最盛,印象最深,最被哈密人看重的而且每年农历四月八日都要举行庙会的,当属西河坝源头,即现在前进东路引南工程大桥南侧,红星医院楼后崖壁上原有的龙王庙群落了。


  原来,西河坝的源头,就是现在前进东路大桥洼地,这里曾有一湖约万余平方米的湖水,湖心有泉眼、凉亭,维语称苏巴什海子。这股水一直流经城郊、回城、花园和南湖四个乡,哈密人历来把它看成是赖以生存的源泉。信奉佛教的汉民为感谢龙王恩赐,企盼常年风调雨顺,河水长流,消灾免旱,1877年在哈密办事大臣明春的倡导下,对湖面进行整修的同时,紧靠西崖壁,自上而下,自左向右筹款修建了龙王庙、玉皇阁、山宵庙及观音阁等,并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此举行大型庙会,唱大戏、办集市,哈密的善男信女,城乡百姓都要到此赶庙会祭龙王,看大戏,敬香拜佛。加上这里湖水清澈,碧波荡漾,柳树成荫,景色优雅,便成为哈密民俗风情的一大盛景。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木扎提河风光
  • 新疆昭苏草原石人历经千余年石像仍栩栩如生
  • 新疆和田民间木器艺人达坂城古镇展示技艺
  • 新疆兵团农场女教师自创工笔胡杨流派形神兼备
  • 新疆古墓发现两千年前罕见金色马
  • 新疆阿拉尔发现昆岗4号古墓群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