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吧咪山金花仙姑池庙。张延勇 提供
兰州太平鼓受邀在永靖吧咪山庙会演出。杨生剑 提供
兰州大马莲滩六庙、永靖二十四庙、临洮十八庙……作为极具兰州特色的民俗信仰,从庙会到祈雨大会,一个逃婚少女翻山越岭成仙的故事,在兰州及其周边的民间广为流传。
“神是创造,人是反响。”张北辰说,民间对金花仙姑的信仰现状还停留在物质诉求阶段。
日前,“金花仙姑”传说以民间文学的形式进入了兰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说
“王尕福子身体矮小、面色青黑,城里聪明漂亮的金花却被许配给了后山的这样一位农民。”作为金花仙姑的“婆家人”,杨立明自小就常听祖父和其他老人讲金花仙姑的故事,“关于逃婚,我知道很多细节。”
杨立明是西固区文化馆确定的“金花仙姑”传说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家在七里河区湖滩乡,他说自己是金花仙姑的“婆家人”。王尕福子正是后来乡民供奉的金花仙姑的未婚夫“尕福爷”,在王家庄华岭子村村民王正华家里,至今还敬奉着尕福爷的微型祠堂和塑像。
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北辰说,据皋兰县志遗碑记载,“金花仙姑”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民间对其讲述却各有不同。
据皋兰县志遗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兰州井儿街有一户人家,男的叫金应龙,女的方氏,农历七月初七晚,方氏生下一女,取名金花。金花自幼与众不同,端庄聪慧,从3岁开始不食荤腥,不穿帛衣,4岁开始捻麻纺线。“一次门外来了一位白发白须的乞讨老者,金花恳求父亲将其收留下来。白发老者最后骑梅花鹿远去,在表现金花善良的同时,这些物象也是口头文学中美丽的修饰词。”张北辰说。
到了永乐三年(1405年),父母将刚满17岁的金花许配给兰州南山大马莲滩(今属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王尕福子。金花执意不从。迎娶前的晚上,金花一手拿火棍,一手拿麻线,将线头系在灶龛,出门离家西去。
“金花一直不长头发,这导致城里人没有一家上门求婚,金花父母便托远在临洮县王家沟村的亲戚做媒说合,将其许配给了南山的尕福子。”杨立明说。
金花出兰州西稍门,去下西园与舅舅告别后,便一路向南,上晏家坪,经摸石湾、泉神庙,至神树岘稍歇。
“说到摸石湾,还有一个故事。”永靖县文化馆馆长张延勇说,仙姑从兰州离家西行,一路跨越三沟五坪,来到离今永靖县关山乡神树岘不远处一个小山湾时,浑身困乏,便双手扶石,瘫坐歇息,顺便将绣花小鞋脱下,将鞋里的沙土倒出。“经过50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仙姑坐迹和手印至今犹存,仙姑所倒鞋中的沙土竟积成了三座小山,并绵延成为一道横岭。后来信众为纪念金花仙姑,在摸石湾供奉仙姑神位,常年焚香叩拜。”
父母发现不见女儿踪影,心慌意乱,四处寻找。母亲追至晏家坪,不见金花身影,心中茫然,骂声“小冤家”,便返回。从此这里得名“冤家坪”,后改名为“晏家坪”。方氏回家后,见金花所纺麻线垂空,下系灶龛,即让其兄天元依线追寻。
当金花行至大岭山(今永靖县神树岘)时,被哥哥追到,金花直言:“妹妹乃慈航分形,光分南海,肩负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之重任。如今功果圆满,已成正果,此行此别,不能后退半步。”
哥哥不相信妹妹的话,就说:“你若真的成仙,可与我当面显个灵验。”金花遂将手中的火棍插于道旁巨石之上,只见火棍瞬间生枝吐叶,变为一棵枝繁叶茂的青松。哥哥目瞪口呆,方知妹妹所言不虚,只好长叹而归。
“今天,在关山乡神树岘,神树犹在,树顶因雷击留下痕迹,貌似烧火棍,树下有菩萨庙祭祀仙姑。”民俗学家邓明说。
兄妹分手,金花继续西行。又经关山乡蒲家沟,折向西行,过小干沟梁、格水岭、歇马殿、黑山顶,直达塔什堡浪头山。金花登高俯视,只见吧咪山山势奇特,形如左狮右象,山上森林茂密,清丽美好,心知到了地界。这年农历四月初八,线尽功成,金花将躯体抛入吧咪山无影洞中,羽化成仙。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