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二美人图”之谜(2)

时间:2013-11-26 08:18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祝勇 点击: 载入中...


  仅从服饰方面而言,自皇太极开始,每个帝王都颁布法令,严禁各旗成员(不论是满、蒙或汉旗)穿戴汉族服饰。比如皇太极曾在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指出,“有效他国(指汉族)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


  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服装的款式问题绝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小节,而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有许多人因为衣冠不恰当而掉了脑袋,尤其在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发型问题关乎一个人的政治立场,留发还是留头的问题也成为性命攸关的选择。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我们把目光由“十二美人图”上那些标致的面孔移向她们的衣饰时,我们会发现更具震撼性的细节--她们身穿的一律是汉服。只是她们的花簪头饰,不经意间透露了她们的满族身份。比如那位“裘装对镜”的美人,头戴“金累丝凤”,正是清代后妃头饰的一种。这些满族女子,为什么不约而同地穿上汉服?或者说,雍正(胤禛)为什么让她们以汉族少女的面目出现?那时他是当上了皇帝,抑或只是皇四阿哥?假如作画时他未曾承继大统,那么他又为什么如此“嚣张”,居然置皇旨国法于不顾?……


  美术史家巫鸿在《重屏》一书中分析道,“严厉的官方法令似乎只是刺激了法令制定者对其公开禁止的事物的私下兴趣”,“这种对汉族美人的异族情调及她们的女性世界的私下兴趣,直接导致了她们的形象在清代宫廷中的流行并被不断复制”.


  我把这段话理解为:雍正皇帝通过禁忌来展现自己的权力,因为受到禁忌的是其他人,而作为帝王,自己是不受任何禁忌约束的。但问题是,当宫廷画家画下这组美丽的图像的时候,雍正(胤禛)还不是皇帝,此种意淫,对“创造她们”的雍正(胤禛)来说也还早了点。


  根据画上的款印,我们很容易判断这组画产生的时间。正如前文已经说过的,“破尘居士”的落款,还有“壶中天”、“圆明主人”这两方小印,都是雍正(胤禛)在1723年登基以前所用的名号,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这组美人图,是雍正(胤禛)1723年登基以前的作品,他还没有获得最高权力,甚至连个人安危都无法保证,根本谈不上“炫耀权力”.

 

 

  隐逸之谜

 


  康熙共有35个儿子,康熙驾崩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在这15名皇子中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争位斗争,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最后的胜利,不属于最有爆发力的人,而是属于最有耐力的选手。胤禛就是这样的选手,他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埋伏在暗处,静观时局,等待潜在的对手一一犯规,被罚出场外,他才不紧不慢地登场亮相。


  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夺权斗争中,雍正(胤禛)笑到了最后。在胜利的喜悦中,这位金牌获得者没有忘记狠狠打击自己的竞争者。对于胤礽、胤禔这两位被康熙幽禁起来的“死老虎”,雍正皇帝没有网开一面,而是继续关押,使他们分别在雍正二年和雍正十二年死去。七弟胤佑,雍正八年死。八弟胤禩,在幽禁中被活活折磨致死。血淋淋的现实教育了九弟胤禟,他公开表示:“我将出家离世!”但雍正没有给他机会,而是将他逮捕囚禁,强迫他改名“塞思黑”,翻译成汉文,就是“狗”的意思,也有人说,它的准确意思是“不要脸”,总之从那一天起,他身边的人们都以“塞思黑”来称呼他,直到他因“腹疾卒于幽所”,据说,他是被毒死的。只有十三弟胤祥和十七弟胤礼,由于支持雍正夺权,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站对了队伍,在雍正登基后受到重用,得以善终。


  1709年,胤禛年轻的面庞被一座大园粼粼的水波照亮,那一年,他31岁。他的老爸康熙大帝,那一年55岁。前面已经说过,一年前发生了一件震动朝廷的大事,就是太子胤礽被废,但皇太子这张巨大的馅饼暂时还不会落到老四胤禛的头上,这样的形势,让他变得淡泊名利起来。得赐圆明园,既可以使他暂时躲开了宫殿这个巨大的陷阱,有了一个可以依归的场所,又可以迷惑对手,进可攻,退可守。因此,作为皇家宫苑的圆明园,就兼具了阴阳两种性质,它既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又是向宫殿发起进攻的桥头堡。雍正(胤禛)登基后第三年(公元1725年)把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当做自己处理政务的中心,明确了它的办公和度假的双重功能,也更强化了它的阴阳同体的性质。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1709至1723年之间的雍正(胤禛),也是一个阴阳同体的“双面人”,他一方面在圆明园阴性的水光间流连忘返,另一方面又惦记着大地上凸起的阳性的宫殿。有意思的是,整整300年后,2009年,两岸故宫举行的首次合展,居然就是“雍正大展”.那次大展上出现的雍正图像,为这个阴阳同体的“双面人”提供了直观的证据--身穿朝服的雍正(如《雍正朝服像》、《雍正观书像》、《雍正半身像》等),是宫殿中神色凛然的皇帝;而身穿便服(特别是汉装)的雍正,则一副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形象,在《雍正行乐图》)册中,他要么乘一叶扁舟,要么在水边抚琴,要么在书房写字,要么身披蓑衣、寒江独钓,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穿上洋服,戴上西洋人的卷曲发套,手持钢叉,去降伏猛虎……巫鸿称之为“清帝的假面舞会”.这些画面在传达着这样的信息:雍正皇帝绝不是一个刻板、严肃的皇帝,而是一个好玩的士大夫。难怪阎崇年先生感叹:“雍正皇帝的性格特点,具有两面性:说是一套做是一套、明处一套暗里一套、外朝一套内廷一套。”还说:“雍正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和之后,表现出两种性格、两张面孔和两副心肠。”


  当社会上盛传老八胤禩、老九胤禟和老十四胤禵最有可能成为皇位的正式接班人时,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懊丧。他用自己的诗,表现自己的失意、落寞和惆怅。我们不能把它们当做简单的隐逸诗来看,而是透过他的诗歌意象,破解潜藏在他心灵深处的精神密码。


  比如这首《竹子院》:“深院溪流转,回廊竹径通,珊珊鸣碎玉,袅袅弄清风。香气侵书帙,凉阴护椅栊,便绢苍秀色,偏茂岁寒中。”


  通常用来象征名士的高洁精神的竹子,在这首诗中被转喻为一个深居闺阁的女子。这无疑再次印证了圆明园的阴阳同体的性质。此时,当我们再度打量“十二美人图”,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竹子居然是“十二美人图”中成为一个通用的符号,在每幅图画上都出现过--有的出现在窗外,有的出现在庭院,有的出现在案头(撷下的一枝),也有的出现在墙上的画轴中。这显然是贯彻了雍正(胤禛)这首《竹子院》中对高洁美女的隐喻。雍正(胤禛)的“圆明园诗作”,为我们破解“十二美人图”之谜提供了一把特殊的钥匙。他要在这些美轮美奂的女子身上寻找情感的依托,而不是展现他“对被征服的文化与国家炫耀权力的欲望”.

 

 

  精神之谜

 


  无论雍正是不是一个残忍无道的暴君,但他仍是一个人,仍然在内心里守护着别人无法察觉的情感。相对于普通人,皇帝的孤独更加深刻。华丽的深宫、如云的美女,以及俯首帖耳的千百臣工,都不能消除他的孤独,相反会加深这种孤独。在《花下偶成》一诗中,他把己身的落寞写得深入骨髓:“对酒吟诗花劝饮,花前得句自推敲。九重三殿谁为友,皓月清风作契交。”


  但雍正还是决计补偿自己内心的空虚,《雍正行乐图》册,就是他自我补偿的一种方式。在那些册页中,他真正摆脱了宫廷的束缚,为自己争得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在画中,他的身份千变万化,一会儿是手持弓弩的射者,一会儿是乘槎升仙的老者,一会儿是身披袈裟的僧侣,一会儿又是禾锄晚归的农夫,仿佛一场花样迭出的“模仿秀”,扮演的不是平民百姓,就是吟诗的李白、偷桃的东方朔……《雍正行乐图》册中,找不到秦皇汉武、唐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看看雍正皇帝夏天如何驱蚊防蚊
  • 雍正的反腐奇招
  • 雍正帝大刀阔斧清理“乐户”
  • 清朝皇族狂热消费人乳
  • 雍正帝针对浪费现象曾下两道圣旨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