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过若羌的人,通常对这个地名比较陌生,也感到很神秘,但如果一说到楼兰、米兰、罗布泊、瓦石峡、阿尔金山这些地名,相信大家就不会觉得陌生了,因为这些一直被国内外考古界专家、学者所关注的地名全在若羌县境内。我在新疆地图上找到“若羌”这两个字时,看到它只有一个麻点大小。
若羌是地球上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之一,因此,在这块土地上所产出的红枣格外甜,几乎闻名于世界。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去若羌县出差,对那里的情况也相对要了解一些。若羌县自古以来就是内地通往中亚和新疆通往内地的一条战略通道,也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地理优势极为突出,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
新疆的历史记载显示,若羌大概是从西王母统治的西域开始的。那是一个漫长的母系时代,因此产生过一些女儿国。在文字改革以前,若羌被写作“婼羌”,“若”带个女字旁,应该和传说中的女儿国有关。《汉书·西域传》中说:“按婼为部落之名,羌以示种族。”也就是说,婼羌是以“婼”为首领的一个羌族人的部落,一个女人当政的部落。《说文解字》曰:“羌,西戎牧羊人也。”这些都说明羌族是西北地区一个崇拜羊的游牧民族。
“若羌”从字面上理解,很多人都会觉得那是羌族人民住的地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秦汉时期,这里的主要居民为罗布人,羌族人被赶到了南部山区的古婼羌国。从隋唐开始,若羌境内的羌族人就在不知不觉中神秘消失了,回鹘逐渐成为若羌的主要民族,罗布人和吐蕃人、突厥人等又逐渐被回鹘人所融合。元明以后,又有回、藏等民族迁入。
从历史沿革可以看出,今天的若羌在古代存在着两个地名:一曰婼羌,一曰鄯善。鄯善之前还存在过楼兰这个名称。又有人说,因为罗布泊的古名中有一个牢兰的叫法,楼兰实际上就是牢兰的谐音。如果是这样,那么楼兰应该是因水而得名,但楼兰这个地名终究被废弃了。
关于婼羌这个名称的来历,我国已故着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也有过考究,他认为,婼是部落名称,羌是族名。婼羌就是由古代羌人的一个部落名称而形成的地名。黄文弼先生考证说:“按婼为部落之名,羌以示种族。《御览》引《说文》‘羌,西婼羌戎牧羊人,从人牧羊'.”
那么,今天若羌县的本地民族语文地名究竟是什么呢?我在当地翻阅有关的文史资料时得知:本地民族语文地名正是光绪二十四年设县丞时的叫法--卡克里克。这个地名原来的拼写是卡尔克里克。新疆普查地名以后,正式定名为卡克里克。这个地名的含义,在今天的若羌县流传着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原词是卡里库都克。卡里是源于波斯语的词汇,是基数词4的意思。库都克是突厥语井的叫法,传说这里在古时候有四口井,因此卡里库都克就是四口井的意思。第二种说法:传说古时候有几户人家来这里落户,后来他们又迁往别处。临走时,留下了几部纺线车。卡克这个词源于突厥语,现代维吾尔语把纺车也叫做卡克,后来的人把看见了纺线车的地方就叫卡尔克里克了。
近几年来,随着塔东石油、罗布泊钾盐、阿尔金山矿业旅游的全面开发和红枣产业的形成以及218、315国道的改造和塔东重镇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若羌县正在成为新疆东联西出第二条通道上的桥头堡,并日益显现出楼兰当年曾经有过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