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沧海桑田。犹如人的生命,古镇有兴盛有衰落,有靓丽有灰黯。
在高老师家隔壁,我们有幸看到了一座保护完整的明清四合院。主宅东侧,是张家和顺堂烟坊曾经的所在地,如今已被新建的现代房屋所替代。透过旧宅上堂屋斑驳的门窗,可以看到虽落满灰尘但不失质感的精美衣架和实实在在的木地板。下堂屋的北侧,是一个耳房,“封建社会,耳房是妇女用来分娩时用的,其后连接的是院落,产妇也只能在这两个区域内活动,如果经过主院落会被视为不吉利。”高老师介绍。这里曾是当年大户张姓的宅第。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溢彩,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残旧失去了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
宅院的主人高子芳,今年已经70多岁了。老人说,这里是她的舅舅家,20多岁时就出嫁到这里,小时候,宅院里一度繁华,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后来慢慢地萧索了。青城镇有很多这样的院落,有的被拆除,有的虽保留下来却破烂不堪。从青春少女到古稀之年,老人经历了院落的兴衰,如今,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这样一个已经不适合再居住的四合院,要么尽快修缮保护,要么拆除建新房。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不仅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繁衍富足,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济。经济基础是确保区域兴盛的关键。水烟的消失,使古镇失去了往昔的繁华。尤其随着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四合院的居住功能在逐渐减弱,而是大都被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供人们欣赏。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长满野草的院落,在孤寂中等待重生。
事实上,青城的衰落还有一大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之工业经济的不发达,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出外求学、打工,手上有了钱会去城里买房子,很少有人留在古镇。“原生态环境是要保护,但前提是生活环境要提高,这样才能留得住人,古镇才不会消失!”青城镇党委书记祁光锐说。
青城的发展历程,既得益于水,又受制于水。随着以水运为主的交通逐步向以陆路为主的交通转变,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形态向以二、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形态转型,这个因水而兴的古镇渐渐失去往日荣光。
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是困扰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古镇对外连通的公路破损不堪,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的发展。其次,长期以来,青城的产业发展仍未走出传统农业的思维定势。“大片的梨树被砍伐后,青城镇开始发展日光温室,人均1400元的收入使其成为青城镇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
在祁光锐的眼中,日光温室只能脱贫但不能致富。对此,榆中县委县政府、镇政府将古镇发展的目光投向文化产业旅游。因此,对于古镇来说,保护文化资源的意义永远大于开发。“修缮古建筑是我们目前着力在做的事情,目前46院古名居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古镇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已展开。古镇正在消失,既然我们尽全力把它们争取回来,抢救回来,就要善待它们。”祁光锐说,从2001年开始,榆中县及镇政府多方筹资,先后对高家祠堂、青城书院、罗家大院等古建筑采用原址、原貌、原材料进行修缮,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古镇的传统风貌。同时,加大了东滩荷塘、百年生态梨园、青城书院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近两年来,旅游人数逐年增加,预计今年可达3万人。青城镇的一系列举措,也引起了外界的强烈关注。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黄河浪》中大量镜头在古镇青城取景拍摄,使青城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鲜明黄河风情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
历史曾造就青城昔日的辉煌,时代又赋予青城重要的发展使命。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2013年5月7日,这一天,青城镇被幸运地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是一项殊荣,更是一种责任。”榆中县委县政府表示。在倾力打造“天下黄河第一古镇”方面,榆中县将采取政府投资与招商引资相结合方式,拟斥资2亿余元,实施古建筑保护修缮等15个项目,全面展开古镇保护与开发工作。全部项目完成后,青城古镇将达到国家3A级景区的要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到达青城镇东滩荷花池已近黄昏,夕阳下,绿色的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荡起一串串波纹,摇曳的荷叶犹如婀娜多姿的少女,矜持而略显散淡,三三两两的歇雨亭在余晖下,透出朦胧的美,让我们讶然的是,在这样一个黄土高原上,竟然有着这样温婉美丽的江南水乡美景。而这一切,来自于一个徽商的奇思妙想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最初他只是在这里养泥鳅,说句至今还觉得汗颜的话,当时谁也没把这当回事,可现如今,千亩荷塘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更重要的让他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刘军口中的他,说的是徽商汪辉,从最初的养泥鳅到目前的荷花种植,今年已近60岁的汪辉带给青城的不仅仅是财富,更带来城市变革中的一种理念。
在汪辉的儿子汪治慧的眼中,青城的水质独一无二,不仅可以生长美味的黄河鲤鱼,也可以种植莲藕,还可以养泥鳅,当然,他也捉了阳澄湖的大闸蟹苗子,养殖同样获得了成功。韭菜炒河虾、油炸小鲫鱼、爆炒黄鳝段等一道道地道的南方菜,让我们慨叹的同时,更对这个近300亩的荷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里最初不是荷塘,父亲养泥鳅成功后,才开始从当地农民的手中流转了部分土地试种荷花。在黄土高原寻找水乡,是我的梦想。在青城,这个梦想实现了。”3年来,荷塘已初具规模,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池中混养的泥鳅,河虾、鲤鱼等水生物,更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东滩湿地的发展壮大,在有效调整了青城产业结构的同时,更改变着当地农民的经营理念,
在青城,农民们大都以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种植为主,其中玉米每亩地最多收入1200元,而莲藕的收入高达4000元左右,目前,已有40多家当地农户也开始种植荷花。
汪治会说,2012年,青城荷塘莲藕产量达到40万斤,几乎占据了莲藕市场供应量的半壁江山。下一步荷塘将会采用集约化种植技术,预计每亩产量在原来150斤到200斤的基础上达到7000到9000斤,再套养一些螃蟹、泥鳅等水生物。“可以说,前景非常好。”
种养结合的新型生态农业不仅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青城镇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东滩湿地资源,是青城最大的、最典型的水网风貌地带和重要湿地保护区,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形成较为完整配套的水产业链,从而实现以水促商,以水促工,以水兴镇是青城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我们坚信,一幅绵延数百年的原生态文化长卷将在这方水域展现。”祁光锐说,
悠悠黄河,撑起古镇千年的岁月浩渺,牵出了两岸远古的繁华景象。悠远文化的古朴韵味在静静回荡,水乡如梦、古镇入画、田园可诗,在与水的同频共振中,青城镇努力塑造着水乡的风骨和灵魂。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