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之梦

时间:2014-01-12 08:24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张小燕 点击: 载入中...

青城

 

  两两虚舟竟日横,阿谁南揖揽澄清。数联浑脱轻如叶,时向中流自在行。


  偶阅青城史话,看到这样一首诗词。在咸丰年间举人刘应甲的笔下,古丝绸之路上水旱码头的辉煌与繁荣似乎在人们面前显现。旧时青城,借助黄河水运,很早就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西北商贸集散地,唐宋元明时期,更是成为边塞军事重镇,尤其随着水烟业的兴旺发达,这里更是人头攒动一派繁忙交易的景象。


  站在高处,你会被青城的精巧所吸引:四面高山围成一个南北窄,东西长的盆地,黄河自东向西,缓缓贴着北面的山根向前流去,低洼的地势,使自流的河水四叉八丫,汩汩流入沿途的沟渠田地,形成一片江南水乡的盛景。虽历经了千百年的时光打磨,这里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过去的风貌,昔日的市井、古朴的民居、秀美的田园构成了一幅古镇人家山水画。与许多名声在外的古镇相比,这里没有经过现代浮躁商业文化的过多侵蚀,也没有诸多旅游热点的拥挤嘈杂。吼秦腔、打麻将,掀牛角,间或哼几句那绵软的青城小调……小街巷之中依然可以瞥见一幅幅寻常百姓家的温暖生活画面。


  徜徉青石铺就的狭长小巷,穿越门叠重户的明清建筑群,细赏古镇千古兴衰画卷。那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更是梦幻与真实的融汇。青城的美,让人震撼。拨开缠绕于梁柱户牖之间的历史尘烟,一廊一柱、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浸透着古老岁月的韵味,凸显千古兴替的气息,犹如一杯陈年佳酿,让人陶醉。


  逐水而居是人类生存本能选择的结果,上善若水。只要品阅千年历史就会发现,无论丰、镐还是朝歌洛邑,不管咸阳、建康还是汴梁临安,均是水边一都邑,而沿黄两岸,更是点缀了数不清的大城小镇,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距兰州黄河下游50公里的青城,地处榆中县北部。早在唐朝,这里便修筑了垄沟堡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垄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


  明代初年,靠着黄河优越条件,大面积的绿烟在这里种植。水烟业的兴起、鼎盛推动了古青城加工业、运输业、商业、教育、文化和建筑业的发展。明末清初引进的水烟制作工艺,到康熙年间渐成气候,加之黄河航运便利,青城水烟行销全国各地。到嘉庆、道光年间鼎盛时期,青城有180多家商号,其中最有名的商号要数永顺成、兴达裕等,从业人员达8万之多。水烟业的兴旺发达,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崛起,因此青城镇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


  民间流传着“先有狄青城,后有兰州府”之说,青城古镇最为繁盛时,人口超过10万人,而那时的兰州城人口也不过11万人。烟叶种植和水烟加工经营使青城兴盛达200多年,青砖绿瓦、雕梁画壁的高堂华舍比比皆是,求学出仕、舞文弄墨的社会名流层出不穷,成为名噪陇中的富饶繁华之地。一时,车水马龙,筏子游弋,文化教育也蓬勃发展,青城书院、六德书院相继建立。旖旎的水乡风光、安定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古镇形成了稻米莲歌、耕桑读律、科名相继的传统。所有这些,让古镇积聚了丰厚而稳定的文化底蕴。仅在清代,青城就出了皇榜翰林1人,进士11人,举人数百名,这些,至今为青城人引以为豪和津津乐道。


  文化,是古镇的灵魂。时光的流逝,政治、经济等等积淀成文化形态,渗透于建筑、交通、服饰、饮食、方言等诸多方面。


  青城古镇现存古建民居众多,隍庙、青城书院、高家祠堂及60余处明清四合院等。厚重的历史孕育了青城的独特文化,使得青城在整体规划和建筑特点上独具风格,街巷依城为界,布为棋盘格式整齐有序,主次分明,主街东西走向,宽阔通畅;小巷狭窄,顺主街对称分布,北朝河,南朝山。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尤其是古镇建筑,既具备北方建筑的稳实厚重,也有着南方建筑的秀雅灵巧。体现出街曲巷幽、宅深院大的特色。


  “青城因水烟而盛,也因水烟而衰。”如今,青城水烟虽已衰落,但水烟制作工艺和部分水烟作坊却保留了下来。在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四合院之一的罗家大院第一院,压制水烟的巨型木椽、砣石以及压制成捆的水烟,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作为民国时期青城四大水烟作坊之一永顺成商号罗希周的宅院更是吸收了北京、天津、陕西、山西等地的建筑风格特点。由东院、中院、西院三大院组成四合院,占地面积达到7100平方米。由前院、中院、后院组成的东院,则是罗家的水烟作坊。


  青城镇文化站站长刘军介绍,罗家中院是三堂五厦结构的四合院,即上下堂屋各三间,东西厦房各五间,是罗家生活起居之地。罗家西院由前院和后院两座四合院组成,是罗家人用来休闲和招待客商的地方。罗家大院一进三院由16道门互相连通,设计独特,布局严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土匪泛滥,这种水围式建筑风格便于主人随时躲避不想见的人。


  现代生活中,古镇被人们称之为世外桃源。事实上,千百年间,星罗棋布的中国古镇,无不经历了兴衰的过程。青城也不例外。


  今年81岁的杨国文老人,曾在城隍庙做过20年的庙管。对于青城每年要举办的民俗活动,老人如数家珍。从孩童到暮年,经历了繁华美景的飘然凋零,也体验了触目惊心的满目苍痍。如今,拄着拐棍的老人,总爱在隍庙前讲述古镇旧事。在他的心中,期望古镇的人们通过参加城隍出府的活动,学会并懂得古镇千年的传统,更希望政府能尽最大努力推动古镇的保护。


  古道巷陌和历史的点滴残痕通常会作为历史的载体,从而使一座城市的文脉,一个民族的历史活色生香。一座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古镇,随着昔日水烟帝国的消失及现代交通业的发达,让青城仅活在老一代人的追忆和声声惋叹中。


  今年71岁的高集翰,曾担任过青城二小校长。在他的眼里,青城有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高家祠堂、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以及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除此之外,英雄武鼓、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西厢调》小曲、剪纸等经久不衰的民俗艺术是先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深入挖掘青城历史文化,对古镇的定位、开发、修复非常重要。青城镇的文化载体,不仅仅体现在建筑艺术、历史文化上,更应包括历史名人。传统戏《柜中缘》,就是青城人李干成根据清朝末年发生在李英身上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李英因民团闹出人命,逃到陕西,被当地一乡绅聘为家庭教师。教书期间,和大小姐互生爱慕,常偷偷谈情说爱。事情暴露后,乡绅为掩家丑,顺水推舟将女儿许配李英,并让李潜心攻读,后参加科考,得中第十八名举人,官授永昌学台,携妻上任,传为佳话。这部情节曲折感人的戏剧后来移植为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传统戏。”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人们感慨,原来,历史上的青城不仅出过11位进士,还诞生过中国伟大的戏剧家。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青城:古丝绸之路的水旱码头 唐宋元明时期的军事城堡
  • 青城:唐宋元明时期的军事城堡
  • 青城:古丝绸之路的水旱码头 唐宋元明时期的军事城堡
  • 古镇之梦
  • 古镇之梦
  • 青城:古丝绸之路的水旱码头 唐宋元明时期的军事城堡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