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敦煌寻宝(2)

时间:2013-10-14 09:18来源:鑫报综合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更为可贵的是,后来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创作的壁画艺术,在内地和香港等地展出,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不仅使社会上的一大批有志青年受到感召,投奔献身到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之中,而且使中国璀璨的敦煌艺术在全世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尽管张大千在敦煌遭小人谗言,受到所谓"破坏壁画"的诬陷,使其蒙冤。但可以说,张大千的敦煌之行,为传承和保护敦煌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谓是造福后代,功德无量。


  关于张大千在敦煌蒙受冤屈之事,1949年3月,当时国民党甘肃省参政会对控告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一事,已作出了最后结论:张大千在千佛洞,并无毁损壁画情事。但此结论,国民党政府一直保密,未予公开。后经大陆研究张大千的专家李永翘先生耗费多年精力,于1986年8月,从国民党撤离大陆来不及带走的浩瀚历史档案中,查找出当年的裁决书原件,才使张大千敦煌"破坏壁画"之谜大白于天下。远在台湾的张大千夫人徐雯波女士获悉后,老泪纵横,哽咽着说:"这张纸我和大千都没见过,只是听说。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最终没能回大陆定居,除了担心生活不适外,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可惜他已'黄鹤一去不复返',永远地走了……"

 

 

  捐献画稿

 


  1943年9月下旬,秋高气爽,天气渐凉。张大千面壁敦煌近三载,收获颇丰,终于到了南归的日子。驮载着沉甸甸行李的返乡马车,艰难地行进在漫天风沙、荒无人际的大漠之中。


  行进三日,马车队即将出玉门关。忽然,天际间一只大雁急速向张大千扑面飞来,投入其怀中。只见,大雁亲热地用长喙轻轻地梳理着张大千的胡须,一遍又一遍,足有一袋烟的功夫才飞离张的怀抱。然后,在张大千的头顶上环绕三圈,发出阵阵哀鸣,最后才奋力向远方飞去。原来,这是一只曾受伤被张大千抱回驻地悉心照料过的大雁。当地向导告诉他,此举乃为大雁与好友"长离别",喻示着此情一别难相会。张大千闻后双眼湿润了,举头望着远去的大雁身影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


  此刻,残阳如血,照射在苍茫辽阔的戈壁荒漠上。四周除了马车轱辘发出的"吱嘎"声外,安静极了。突然,一股"知音远去,各奔东西;敦煌热土,何日相会"的愁绪,在张大千心中升起,令他怅然若失,百感交集:"别了!敦煌热土和父老乡亲,长离别、长离别……"张大千在心中深情地默念着,热泪盈眶……


  张大千自费千里赴敦煌追寻艺术之梦,耗资无数,几乎倾家荡产,直到几十年后才逐步还清债务。可是,1951年6月,张大千却让在四川老家的三夫人杨宛君,将他在敦煌临摹的一大批画稿捐献给新中国,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后来,这批画稿分别被四川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立即指示文化部给张大千颁发四万元奖金。其中,两万元给了张大千在四川的家人,两万元留待张大千回来后交其本人。张大千虽因种种原因未回大陆,但他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从中可见一斑。


  敦煌之旅,是张大千艺术生涯中的辉煌一页。其旅途之艰辛,工作之艰难,生活之艰苦,常人难以忍受。可是,张大千却似虔诚的朝圣信徒,在敦煌扎下根来,一呆就是近3年。事实证明,张大千的敦煌之行,不仅为弘扬敦煌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使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十年磨一剑",张大千使自清代以来日渐衰退的人物绘画艺术,在中国当代绘画史上发出了一道耀眼夺目的光辉。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张大千临摹敦煌莫高窟佛像
  • 张大千临摹敦煌莫高窟佛像
  • 张大千面壁敦煌
  • 张大千面壁敦煌
  • 张大千面壁敦煌
  • 张大千敦煌寻宝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