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币见证东西方大交流
古代西域很久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地段。
1972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在吐鲁番阿斯塔那138号墓葬中发现了一枚东罗马金币(图7)。东罗马金币在我国古代的另一重要用途是陪葬。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91号墓出土的一枚东罗马金币,直径1.4厘米。该币呈不规则圆形,压模打制而成,较薄,正面是半身人像,头戴王冠,身着铠甲服装,头像左侧的金币边缘有拉丁铭文。背面的图案是一位手持权杖站立的男子。这枚金币的重量较真币轻,为当时的仿制品。
新中国成立后,阿斯塔那古墓曾多次出土了五至七世纪东罗马铸造的金币,它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贸易文化往来的历史见证。
唐代西域与波斯人民的友好往来等盛事,也可以通过波斯银币在新疆的大量出现得以证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银币,呈不规则圆形,直径2.6至2.7厘米,重3.7至3.8克。面为波斯王半身像,像外有联珠一周;背面中央有一祭台,两侧各有一祭司,祭台盘上垒有珠球形物,左右各以五角星和弯月补白,外缘亦饰联珠纹一周。
考古人员在乌恰县、库车县、焉耆县等古遗迹、古墓葬中均发现了波斯银币,其中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次是1959年在乌恰县古遗址,一次就出土银币947枚。
最早铸造银币的时代为公元四世纪末至五世纪初,最晚在八世纪,前后延续350年。波斯银币在新疆遗址和墓葬中出土,是我国与波斯帝国经济文化交往的实物见证。
除了以上提到的银器之外,考古人员在新疆诸多墓葬中还发现过银器,比较典型的是1989年焉耆县城西20公里七个星乡塘望城遗址附近的老城村内出土的5件晋唐时期的银器,高5至7.4厘米,口径21厘米左右,其中两件银碗分别为波斯和粟特的物品。
鎏金驼鸟银盘,盘内錾刻七只驼鸟,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器形纹饰为中亚风格;狮纹银盘,盘内光洁,阴刻一只行进山间的狮子;波斯文银碗,碗底及圈足壁錾刻有波斯铭文。
这些银盘、银碗等银器保存完好,说明晋唐时期西域与中亚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