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来来往往

时间:2012-10-09 11:05来源:新疆都市报 作者:如歌,阿迪力·阿 点击: 载入中...



马人武士壁挂




  马人武士壁挂、红地人兽树纹罽袍、玻璃杯、东罗马金币、绢画《双童图》……这些在新疆出土的汉唐时期的文物古迹,再一次证明了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但这些文物从哪里来?为什么会被认定是西方之物?

 

 

  壁挂里的古希腊罗马“马人”

 

  如果说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不足以充分反映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史实,那么1984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在洛浦县山普拉墓葬发现的一件毛织品——“马人”武士壁挂,就是一例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马人”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一个民族,非中国所有。


  该壁挂出土时是墓主人的一条裤子,两条裤腿已经分离,运至自治区博物馆后,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对它进行了整理和拼接,才成就了这幅较为完整的壁挂。


  壁挂上的图案十分奇特:上部是人首马身图,蓝色地面上,由四瓣花组成的菱格内织出了人首马身的马人,双手持一长管乐器,做吹奏状,身上的披风向后飘荡;下部是手握长矛的“武士像”,武士大眼高鼻,比例准确,鼻翼和眼睑均由彩色晕染,立体感很强,与英国人斯坦因20世纪初在楼兰遗址发现的一块毛布上的赫密士像相似。


  而赫密士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多才多艺的神,掌管着贸易、旅行竞技等;这幅壁毯有着浓郁的希腊、罗马艺术风格,也是我国考古发掘出的首例壁挂。如果不是东西方的交流,这幅西方的壁挂就不会来到东方的国土。


  早在汉代的古籍里就已经出现了古罗马帝国,只是有大秦、犁轩、西海国等多种不一的称谓,比如,《史记·大宛列传》称作犁轩;《后汉书》且称其为犁犍或西海国;《汉书·地理志》则称犁靬和骊轩。


  《后汉书·西域传》里记载了古罗马当时的政治及风貌:“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汉书·和帝纪》记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冬十月,西域蒙奇、兜勒遣使内服,赐其王金印紫授”。专家认为,这里的蒙奇、兜勒分别指的是马其顿和推罗的汉代译名,这应该是欧洲商队与中国首次直接交往。

 

  多元素于一体的罽袍

 

  1995年在尉犁县营盘古墓出土的红地人兽树纹罽(jì)袍,应该算是新疆出土的文物中最典型的西方文物。


  该袍出土时是穿在一具30岁左右的、头戴贴金麻质面具的男性干尸身上。该男尸身高180厘米,袍长约110厘米,下摆宽100厘米,淡黄色绢为里,下摆两侧开衩至胯,鲜红的底色和金黄色的图案显得极其华贵。


  罽袍的图案以石榴树做中轴,两边是相对手持武器的裸体人物和羊、牛等组成。男子颇像古罗马雕塑中的武士:披风搭于一侧肩膀,个个皆是卷发,露出结实的肌肉。


  林梅村教授认为,罽袍中的裸体人物应是古罗马爱神丘比特的形象。罽袍上绣的石榴树虬枝苍劲,而石榴原本生长于波斯,后传入西域,汉朝以后才引进中原。


  罽袍是一种织花纹图案精细的高级面料,颜色十分艳丽,而且用东方的淡黄色绢作衬里。由此可见,这件服装融合了古希腊罗马、波斯、中原、西域等多种文化因素。

 

  比黄金还稀罕的玻璃杯

 

  在汉晋时期,玻璃制品十分罕见,出土的实物屈指可数,所以考古人员能在古墓中发掘到玻璃器皿时会比发掘到金器还要兴奋。


  1996年在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和尉犁县营盘古墓中发现了汉晋时期的玻璃杯,着实让考古人员兴奋不已。这两件玻璃杯的共同特征是敞口、弧壁、外观呈U形,表面均饰数排圆形或椭圆形中心略凹的装饰。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帝国时期,亚历山大城已经成为玻璃制作中心,后来西方的玻璃由丝绸之路传入到中国,有学者认为,扎滚鲁克古墓和营盘古墓中发现的玻璃杯应是从古罗马帝国传入的;也有学者认为,新疆出土的这两件玻璃杯是从古代波斯传入的,理由是美国纽约现代玻璃美术馆收藏的、在伊朗出土了的件公元4世纪的玻璃碗,与扎滚鲁克和营盘古墓发现的玻璃杯在形制上相似,是典型的波斯萨斯王朝的遗物。

 

  丝绸之路上流通的金币

 

  隋唐时期,称东罗马帝国为“拂菻”(Fúlǐn)。在唐代,长安与拂菻之间,西突厥汗廷与拂菻之间都有频繁的使节和商旅交往。


  当时,西域和安西地区货币可流通,《隋书》提到“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到了南北朝时,金银铸成了币形,可见是受到古罗马金币和波斯萨珊王朝币的影响。


  20世纪以来,新疆及我国各地发现的东罗马金币,就是丝绸之路经贸繁荣的真实写照。据统计,我国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及其仿制品共53枚,其中在新疆境内发现的就有13枚,学者们判断其年代为公元4世纪至8世纪。据记载,东罗马帝国与中国的经贸交往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突厥或突厥控制的国家中转的。


  其中活跃在中亚各地及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起到了重要作用。粟特人是以擅长经商著称的民族,并很早就接受波斯文化影响,他们的到来,使当时的城市充满了开放的胡风。


  学者们认为,我国境内发现的东罗马金币主要用于流通。东罗马帝国和萨珊帝国强盛时期,波斯银币和东罗马金币也广泛流行于西亚、中亚一带,成为丝绸之路上流通的重要货币。


  南疆沙漠出土的一件佉卢文木简记载:一名胡人用两枚金币和两枚银币买了一名男性奴隶;英国人斯坦因曾在安西长城烽燧遗址发现的粟特文“2号信札”,其中就记载着粟特商人用金钱收购成捆的丝绸运往中原撒马尔罕的史实。


  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980多枚波斯萨珊银币,只有少量的银币出土于吐鲁番,而947枚发现于乌恰县窖藏遗址。另外,河南、陕西、山西、河北、青海、广东等省的部分县市,都发现了波斯银币。

 

  《双童图》里的哈巴狗

 

  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187号墓的绢画《双童图》,描画了两个正在草地上嬉戏的儿童。他们的额顶留一撮发,袒露上身,下穿彩条带晕裥长裤,红靴。值得注意的是左边的儿童左手抱一只黑白相间的卷毛小狗。这种狗就是后世的哈巴狗,它来自在唐代北欧称为“大秦”或“拂菻”的东罗马帝国,故称拂菻狗。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十五分钟的苏丹汗驿站
  • 玉门关和阳关
  •  西南丝绸之路:从茶马古道的烟尘,到天路的呼啸【追梦·西
  • 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启示
  • 文物展和书籍带你寻访丝绸之路
  • 研究称黄骅海丰镇遗址为宋金“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