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

时间:2012-06-28 09:19来源:敦煌研究院网站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东汉末年,中原陷入了军阀的割据混战之中,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敦煌地区在曹魏的统治之下,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晋虽经历了短期的统一,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很快就将西晋推入了灭亡,之后晋室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大批中原人士西迁。十六国时期(304—439),敦煌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个政权。


    曹魏在统一北方之初,无暇顾及河西,到魏文帝曹丕时,在河西继续西汉以来的屯戍政策,并任命尹奉为敦煌太守。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仓慈继任敦煌太守。当时,由于东汉以来形成的豪强大族的势力日益强大,兼并土地之风盛行,豪强们还压榨农民,敲诈勒索西域商贾。针对这种情况,当时的凉州刺史徐邈和敦煌太守仓慈抑制豪强,解除豪强的私人武装,限制豪强兼并土地,打击了豪强大族的器张气焰。仓慈还抚恤贫下,鼓励异族通婚,并为商人提供贸易和交通上的便利条件,这些措施使得敦煌地区社会安定,生产和商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仓慈之后,王迁、赵基相继出任敦煌太守。齐王嘉平元年(249年),皇甫隆出任敦煌太守,改变了敦煌妇女在穿衣方面的落后习俗,大力推广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敦煌的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前凉张氏的统治中心虽在武威,但敦煌仍是当时的西域重镇。张轨大量依靠敦煌人士如宋配、阴充、阴澹、氾瑗等人为其运筹,由于这些人的辅佐,河西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有所增加,使张轨能“威著西州,化行河右”。张骏太元二十二年(345),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并成为沙州,治所敦煌,以西胡校尉杨宣为刺史。杨宣任内,曾组织民众兴修水利,建五石斗门,堰水溉田,建成十五里的“阳开渠”;他还曾用自家的万斛粮食买石头修理城北北府渠上的平河斗门。此外,沙州太守阴澹也曾于任内在城西南修七里长渠,可将州城西南的水引自西北的水渠,灌溉城西的大片土地,使这一地区的百姓受益不少,安居乐业,故此渠被称为“阴安渠”。


    前秦于苻坚建元十二年(376),灭前凉,将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地区归入治下。十八年(382),派吕光攻龟兹。建元二十一年(385),为巩固经营西域的基地,苻坚迁江汉百姓一万户、中原百姓七千余户到敦煌。大批中原士族和百姓的到来,又一次促进了敦煌地区的开发。此后不久,前秦便因淝水之战的失利而瓦解。386年,吕光从西域返回河西,在凉州建立了后凉政权(386—403)。麟嘉七年(395),后凉内乱,西奔敦煌、晋昌的武威、张掖以东之人有数千户之多,敦煌又一次输入了大量的人力。此外,后凉的敦煌太守孟敏曾在州城西南主持修建了长二十里的水渠,引甘泉水灌溉农田,人称“孟授渠”,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400年,李暠在敦煌自称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建立了独立于后凉政权的割据政权——西凉。敦煌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政权的都城。西凉政权统治时期,建立了县、乡、里三级行政管理机构,实行严密的编户制度,并鼓励生产,敦煌地区出现了五谷丰收,百姓乐业的景象。李暠在敦煌城内为其父立先王庙;修建恭德殿、靖恭堂、嘉纳堂、谦德堂,主持朝政、参阅武事;并设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于阗、鄯善等西域王国也来此朝贡,敦煌俨然有都城之派。但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政权(401—439)对西凉构成很大威胁,使得李暠不得不于建初元年(405)迁都酒泉。此次迁都,还带走了敦煌两万三千人户,敦煌实力大为削弱。再加上西凉将注意力转向东方,敦煌失去了经营西域的基地作用,因此当417年李暠去世之后,敦煌也随之衰败。嘉兴四年(420),北凉灭西凉,西凉王李歆弟李恂据敦煌继续抵抗。421年,沮渠蒙逊率部以水灌敦煌城,李恂派壮士出城掘堤,均被擒获。李恂最后兵败自杀,沮渠蒙逊屠城,敦煌丁壮遭灭顶之灾,敦煌城更加衰落。


    北凉时期的敦煌衰微,没有特别的事迹。北魏太延五年(439),拓跋焘攻占姑臧,沮渠牧犍投降,北凉实际灭亡,仅凉王诸弟仍在河西西部抵抗,其中沮渠无讳据守敦煌。442年,无讳撤离敦煌,率万余家西渡流沙,占据鄯善,后入高昌,仍号“河西王”。北凉王族的这次撤退,带走了大批的敦煌户口,其中绝大部分是因北魏从东向西进攻而聚集敦煌的河西精英。在北凉灭西凉和北魏灭北凉的两次兵祸之中,敦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442年,西凉王李暠之孙李宝乘沮渠无讳撤离之机,占据敦煌,并派李怀达入魏归降。北魏封李宝为沙州牧、敦煌公。444年,北魏召李宝入平城,直接控制敦煌,为经营西域和抗击北方的柔然,于此建敦煌镇。太平真君六年(445),北魏太武帝派成国公万度归发凉州以西兵,出敦煌,西击鄯善,后更破焉耆和龟兹。此战使西域大部分都为北魏所控制,丝绸之路再次打通,西域商人纷纷前来贸易。但好景不长,北方的柔然在此时控制了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区,并直接控制了与敦煌最为接近的吐鲁番盆地。延兴二年至四年(472—474),柔然连犯敦煌,多者至三万骑。敦煌军民在镇将尉多侯、乐洛生的率领下,几败敌军,保住了敦煌。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北魏上层对是否要继续保有敦煌发生了分歧,不少人建议后撤凉州,放弃敦煌。给事中韩秀则认为,如果放弃敦煌,不仅凉州不保,关中也无宁日。孝文帝支持韩秀的意见,为加强敦煌的守备,升敦煌镇将为都大将。太和九年(485),穆亮任敦煌镇都大将,其为政宽简,并赈恤穷乏,敦煌经济得到恢复。492年,北魏出兵十万,击败柔然,敦煌从此得到安宁,但长年的征战和人口的流失,造成了这一地区“空虚尤甚”的局面,很难迅速恢复。


    正光五年(524),北魏的北方边镇爆发六镇起义。八月,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敦煌因盛产美瓜而名之为“瓜州”(一度易名为“义州”),辖敦煌、酒泉、玉门、常乐、会稽五郡,治所敦煌。六镇起义也影响到了河西,为加强河西统治,孝昌元年(525),明元帝四世孙元荣出任瓜州刺史。永安二年(529),元荣受封为东阳王。由于敦煌地处西北一隅,未受到北魏末年战乱的太大影响,即使在东、西魏分治的时期,元荣仍作为西魏的瓜州刺史,其统治直到大统十年(544)。元荣统治敦煌近二十年,他团结敦煌豪右,保境安民,并出资写经十余部,还在莫高窟开凿大型石窟。此时敦煌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元荣逝后,其子元康继任刺史之位,但元荣女婿邓彦杀康自立,西魏不得以而承认。大统十一年(545),西魏河西大使申徽至敦煌,在当地大族令狐整等人的协助下,捉拿邓彦,并将其送至京师治罪。546年,申徽任瓜州刺史,为政勤简,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557年,宇文觉立北周,与高洋北齐对垒。北周取代西魏之后,继续在敦煌设置瓜州,据《周书》记载,韦真、李贤曾为瓜州刺史。565—576年前后任瓜州刺史的建平公于义,继续了元荣在莫高窟开窟造像的活动,有碑云“建平、东阳弘其迹”。建德三年(574),北周武帝灭佛,但瓜州的佛教似乎只是开窟造像的短暂停歇,而并未受到多大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自汉以来,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已是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从张轨出牧凉州起,就保境安民,兴办文教,选拔人才,为河西的地主阶级创造了保存和发展自己家族和家学的有利条件,从而吸引了不少的中州人士流向河西。河西的文人学士,多出西州大姓,如安定张氏、陇西李氏、略阳郭氏、西平田氏、金城宗氏以及敦煌宋、阴、索、氾等,都是儒学大姓。河西的敦煌儒士不仅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在学术成就上也遥遥领先。此外,他们还兴办学校,聚徒授业,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些在当时中原动荡、京洛公学沦废,学术下移的背景下,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