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锅庄 圆的舞蹈,圆的文化,圆的历史 之前采访过很多在西藏插队的知青,当聊起他们对西藏人的印象时,除了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之外,提到最多的还是西藏人载歌载舞的个性。在外地人眼中,西藏人没有不会唱歌的,也没有不会跳舞的,似乎他们骨子里天生就有一种浪漫的气质,放牧的时候,洗衣服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挖虫草的时候,到哪里都能听到他们天籁般的歌声,看到他们欢快的舞蹈。西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但这并不能阻止歌声和舞步,你看,他们依然放声高歌,摆动臂膀尽情地舞蹈,为了这壮美的高原,为了这纯洁的爱情,为了这幸福的生活,歌吧,舞吧…… ■记者 许娟 天上有多少颗星 锅庄就有多少个调 山上有多少棵树 锅庄就有多少个词 牦牛身上有多少毛 锅庄就有多少舞姿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这恐怕是西藏舞蹈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种了。我在读大学时,大一体育课的其中一个教学内容就是锅庄舞。另外,学校的锅庄舞协会也是学生会最大的协会之一,每周五、周六的晚上,小广场就会响起美妙的藏族音乐,锅庄舞协会的成员们先带头跳舞,路过的学生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和着音乐跳着欢快的舞蹈,这曾是母校最生动的风景,为大学时期的每个周末晚上增加了许多乐趣。到了学校运动会,每个学院都会挑出几十个人组成规模庞大的锅庄舞团队,表演壮观的百人锅庄舞,场面令人赞叹不已! 根据昌都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锅庄这种舞蹈早在吐蕃时期就出现了。而关于锅庄的形成,则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当年松赞干布为了庆祝拉萨大昭寺的建成,命令在场所有的老百姓手牵手围着寺庙欢歌载舞,于是这个传统被延续下来,就有了如今的锅庄舞。 虽然如今已无从确切考证锅庄舞的起源,但无可否认,锅庄舞是一种藏族原生态的舞蹈形式。锅庄舞的舞者几乎都要彼此接触,他们跨一样的步伐,做一样的动作,或是手拉着手,或是双手按在旁人的肩上或臀部。 锅庄舞的形式多样,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甚至还分为,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舞蹈动作中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以及模仿醉汉神态的“醉酒锅庄”,舞蹈动作多为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 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剽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 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昌都锅庄通常分为“曲朝”(寺庙锅庄)、“仲朝”,(牧区锅庄)、“王朝”(农区锅庄)3种。曲朝普遍是在寺院宗教节日的时候跳,是一种庄严、隆重、充满宗教气息的舞蹈。清朝乾隆年间,这种舞蹈被引进当时的京都——北京,成为宫廷朝庙乐舞的组成部分。 弦子 唱不完跳不完的舞蹈 弦子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而在弦子这种乐器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就是“弦子舞”。“三步一撩、一步一靠”就是用来形容这种藏族舞蹈的特点。 弦子舞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娱性歌舞。一般情况下,男子拉马尾为弦的胡琴,女子们则舞动长袖,翩翩起舞。弦子舞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相互欢迎与感谢的迎宾舞和相会舞;二是以尊敬长辈、热爱家乡为内容的赞颂歌舞;三是表达青年男女间充满爱慕之情和纯洁真挚友谊的歌舞。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弦子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弦子每首歌舞都有自己的乐曲、歌词和跳法,跳一天一夜也跳不完。因此,在芒康有这样一个说法:“有结束的不是弦子舞。” 藏戏。 锅庄舞。 热巴 西藏高原的“吉普赛舞” 热巴是一种由流浪艺人班子表演的舞蹈形式,这种艺人班子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 热巴舞是由歌舞、说唱、杂技、戏剧等组成的一种综合民间文艺。第一部热巴为序幕,演唱祝词。第二部热巴为铃鼓舞蹈,边击鼓边舞蹈。第三部热巴是短小精悍的哑剧性表演。第四部热巴是热巴弦子舞,在热烈、激情、奔放的歌舞中,接受人们的谢礼和捐赠。 据史料记载,热巴舞的产生约在公元十一世纪,由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创建。 铃鼓是热巴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九种鼓点,根据鼓点节奏的不同来表演舞蹈。在表演中,男持铜铃,女执手鼓,绕圈走动,翩翩起舞,因而热巴舞又名“铃鼓舞”。 朗玛 上流社会的“宫廷舞” 朗玛舞,最初流行于拉萨,后来渐渐在日喀则、江孜等地传开,是一种西藏古典民族舞蹈。 据考证,18世纪末,西藏地方主事大臣竺仁·颠曾班久在内地各地名胜游历,广泛接触内地汉、回等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歌舞音乐之后,带上扬琴返回拉萨,将内地音乐的某些音调融合于原上层人士兵喜爱的“朗玛”之中,由此发展成今天的朗玛舞,当时的西藏“内大臣”们尤其喜爱这种华贵典雅的歌舞音乐。朗玛的音乐比舞蹈更为丰富,运用与流传比舞蹈也更广,这种自弹自唱抒情典雅的歌曲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形式。 朗玛原为宫廷乐舞,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门藏民族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今天在拉萨的朗玛厅可谓遍地开花,都以藏族歌舞表演为主,配合流行歌曲,更像一个大型歌舞演艺厅,并提供藏式餐饮服务。 藏戏 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这源于汤东杰布为了修桥、组织山南七姐妹表演藏戏从而将藏戏壮大起来的故事。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17世纪时,藏戏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 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每年到了雪顿节,西藏各地区的藏戏团就涌向拉萨市,在罗布林卡、宗角禄康等公园搭台表演藏戏,表演剧目多为有名的传统剧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