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城内,时空的概念有些模糊。走在古镇一条穿城而过的柏油路上,看着林立两旁贴着白瓷砖的商铺,悠闲自在行走的人们,亦或一辆欢叫着驰过的拖拉机,你身边嬉闹着跑开的几个孩童,似乎这里与以往见到的任何一个乡镇没有太多区别。而随处可见敦实坚厚的城墙垛,掩映在树下有着飞檐雕梁的精巧的门楼,又让人有些迷茫,仿佛在远古和现代之间穿梭往来一般。
当年城筑好了,要派兵把守,古城堡内驻扎守军,城池之外也要多方设置营房和哨卡,作为前沿阵地。如此多的士兵在此粮草怎么办,于是士兵三分守城、七分垦荒,委派垦荒者还要授予一杆旗帜,等同受命于朝廷,招纳百姓开荒种地,因这个缘故,临潭县内的地名中多有“寨”、“堡”、“旗”、“关”、“营”等与军事相关的字眼。精明的皇帝朱元璋特别看重此地,派李达、常遇春、胡大海、韩成等开国元勋先后到这里带兵戍守,甚至把十三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和当地的五位神灵一起加封为“十八龙神”,塑像供奉,继而演变成了今天每年五月初五,抬“龙神”游街竞赛的民俗活动,如果选择在这样的日子来临潭,据说是无比的热闹。日子久了,朝廷为安抚军心,又允许官兵们的妻儿“随军而来”。
居家过日子比单纯的军营生活丰富多彩。男人们因为家眷的到来,精神头也足了起来,修房筑屋、打制家具,于是一座座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的房屋在这里多了起来,精巧细雕的木制家具也存留了下来。想念家乡,就将像江南家乡所产的“螃蟹”样子的山起名叫“紫螃山”。军营里训练军士气力的“扯绳比赛”,也被拿来成了日常生活的娱乐方式,流传至今竟成就了一项“万人扯绳”的基尼斯世界纪录。各旗主管军事的头目定期向洮州大本营汇报情况,即“例会”的日子,初一、十一、二十一的“上营”,也成为军民交易货物的固定时间,并赋予军事色彩,把“赶集”称为“赶营”叫到现在。
伟岸的高山因“树”的缘故变得情态万千,生活也因如水的女人而有滋有味。江南来的女子,少不了针头线脑。别致的绣花衣、绣花鞋,头上戴着的高髻银饰,都随之流传到了草原深处,久居此地的丈夫和孩子的穿着怎能缺少,于是移民的穿着打扮呈现出了与当地居民别样的风情。
我们了解到,现在的洮州人,日常生活中已不大穿有着江南风情的服饰了,但“新娘”出嫁或是到了隆重的节庆活动时,仍然会像祖先们一样头戴高髻银饰、足登凤头宫鞋的,甚至屋中的长条桌椅、帷幄等等,仍是以“老样子”为人们喜爱。因此现在走进一些住户家里,还是会看到许多留着江南遗风的家具和摆设的。
临潭女人们穿“凤头宫鞋”?看到这里有人会禁不住问,“凤头宫鞋”是皇帝的妃子们穿的鞋,普通的妇女怎敢穿呢。原来,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洮河民俗文化博物馆馆长冯学俊向我们讲述说,当地人流传着“麻娘娘”的故事。曾驻守此地将军李达的三女儿貌若天仙,每每出外怕人争相观看,因此总戴上一幅面具遮面,人称“麻娘娘”,后要许配给皇帝做贵妃,没想到即将授封时皇帝突然病逝,李娘娘回到故土临潭幽怨成疾而死。新皇帝念先帝之情下令仍让其按贵妃礼仪安葬,恩赐李妃故乡洮州人无论有无功名,大门可覆阴阳瓦,倒提柱,妇女的服饰也可以仿照皇宫样式。此后,洮州的女子就如皇家妃子一样穿上了宫鞋。
草原深处的江淮人家,有着说不完也道不尽的故事,他们的先辈从江南移民到此,扎根驻守数百年,洮州是家乡,江南亦是故乡。无独有偶,我们在临潭还听到这样一个传说,洪武年间,应天府某年元宵灯节,“伫丝巷”有人希望讨得皇上欢心,化装成猴子,倒骑于马背上大耍杂技,没想到被朱元璋误解为有意污辱马皇后,一怒之下被统统发配到西北不毛之地。而江南也有元宵灯节,朱元璋盛怒讽刺皇后大脚要杀人,“马娘娘救人”,暗地派人将居民迁走的传说。有专家说,相隔千里的两地流传着相似的民间传说,恰是江南与西北两地大移民的印证。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