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都说西安有点古气,地面上有数不清的文化遗存,四合院是西安的一种印记,是西安“古气”的一个侧面,它代表了关中城镇居民的住宅文化。
城乡不同
关中城乡都有四合院,农村中除住宅外,还有牲口房、磨房、猪圈等设施,杂乱一些,城市里的四合院则基本相似,它是在有限的空间建造出整家人的生存小环境。什么时候兴起的,难以考究,起码与西安城的建成能联系在一起,四合院对于刺骨的西北风有一定抵御作用,在取暖设施很差的古代,这一点很重要,一年有三个月要在寒冷中度过。
四合院也易防盗,头门一关,盗贼无路可进,除非你有飞檐走壁的本事。
西安的四合院与山西曹家大院、王家大院及《大红灯笼高高挂》展示的那豪宅比起来逊色得多,它多半是当时的中产阶级建造,有的整条街都是,不显“另类”。
四合院的格式
西安城区的四合院,主要分门楼、门房、照壁、厢房、上房、天井几个大部分。
四合院必须有门房,无门房不能称四合院。门房的前檐墙都面向街道,为安全起见,多数都不设窗户。门房房顶两面淌水,关中人称鞍间房。西安四合院的头门基本上都开在门房的左侧,很少开在中间或右侧,古人习惯左为上。
门房的后边便是相对称的两间或三间厦房,关中人也叫厢房或耳房。厦房与鞍间房的主要区别在于房顶一边淌水(雨水不能流到邻家),背墙很高。厦房的后边便是上房,关中人也称楼房,构造和门房差不多,但要高一些,住房上面能用木板铺楼。有钱家的上房下面有砖砌的地下室,与上房居室相对应,也是一明两暗,夏天居住很是凉爽。甜水井一带有几家都是这种结构。门房、厦房、上房一般都有砖砌台阶相连,下雨不走泥路,上边有房檐遮雨。这一院落结构就叫四合院。庄基长一些的,可在厦房后侧再盖厦房,院子中间用圆门或隔断隔开,两个小院子叫两进房,还有三进房。过去西安的一些老巷,两进房较多,三进房较少。
院子一般称天井,比院外路面低的院落一般都有渗井,上边用圆型石块覆盖,中间有滤水的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安还有不少从事淘渗井的人,扛一竹杆在巷子转,揽生意。
不少四合院在进头门后立有照壁,有的则以厦房侧墙为照壁,水磨青砖镶嵌。一般家庭都很注重头门上下左右的装饰,青石门墩是起码的,讲究一些的则是石狮石鼓之类,在门脑及两侧常有花草虫鱼砖雕,很有传统的中国文化品位。
分布情况
解放前的西安城区,商贸中心在南院门一带,以现在市委所在地为中心,竹笆市、南北广济街、正学街、五味什字都是繁华地段,而市民居住较久、形成整齐巷貌的也在其附近,这一格局怕是在明末清初就已定局。
形成整巷规模的四合院主要是太阳庙门、盐店街、夏家什字、大车家巷、甜水井一带,一家挨着一家。
这一地区民居的形成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水。西安城区地下水质不好,唯有西门附近几口井水质好,再就是甜水井。过去不是家家有吃水井,大多是买水用。这一地区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是市民生存条件较佳地段,所以街巷整齐,房屋讲究。
西安的四合院基本上是民宅,与官宦及名人涉及的不多。正因如此,在多次城市改造中整巷整巷的四合院被拆掉了。
不足与遗憾
西安四合院与北方城市的民居一样,有不少缺点,那就是在通风、采光、上下水方面赶不上人们的要求。拿厕所来说吧,家家都得有,但都是旱厕,不几天就得有人清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市的背巷小街,每天早上有拉粪的马车停在街口,农民挑着粪桶,担了东家担西家,有的家没轮得上清理粪便还蛮有意见。
再就是遇上雨天,渗井溢出是常有的事,失了火怎么办,消防车进不到家里。
在城市改造中,是否留上一条巷或半条巷四合院,把上面讲的那些不足解决了,说不定成为一项旅游资源,它毕竟能反映出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