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秋风大散关

时间:2011-12-27 19:44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刘蔺萱 点击: 载入中...
早就听闻“关中有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但提起“大散关”这个地名,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还是陆游的“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眼下正是凉爽的秋天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去探访大散关,无疑是最合适不过了。带着一份对历史遗址的瞻仰之情,记者特意从西安奔赴宝鸡,亲身感受了一回大散关历史文化的厚重。

  坐上从宝鸡开往凤县的客车,沿川陕公路出宝鸡市,一路上树木苍翠、河水潺潺、凉风习习,犹如行走在一幅清新的山水画中,心情格外舒畅。刚过杨家湾,公路变得蜿蜒曲折,随后就见一座仿古建筑的城楼上旌旗飘飘,便是今天的大散关景区所在。真没想到,不用20分钟车程就到达目的地。大散关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于其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西周时期为散国的关隘,故称“散关”;二是指该关零散分布,前后绵延80多里,故称“散关”。至于哪个更确切些,至今尚无定论。景区的入口就在公路边,下车就能见到门楼上“古大散关”四个大字,落款是“古华赵祖康”,日期为“民国二十五年十月”。今人书写的“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悬挂于门楼的两侧。一座“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散关遗址”的石碑立于门楼左侧,门楼的对面就是曲折流淌的清姜河,河水流量已经很小,与史书上的记载已经相去甚远。

  在导游小姐王娟的指引下,记者沿着安排的路线,对大散关景区进行探访。进入景区门口,是一个较为宽敞的场地。向左看去,就见一尊爱国诗人陆游的塑像巍然屹立于眼前,他手执书卷、目光远眺,好似在凝思什么。背后的墙上则是一些书法作品,有启功书写的“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毛泽东和沈鹏分别书写的陆游《书愤》全诗,还有毛泽东书写的陆游《示儿》;而陆游和唐婉“一唱一和”的两首《钗头凤》,也被刻在了墙上。对此,记者颇感突兀。虽然这些和陆游有关联,但是与大散关没什么关系了,实在有点牵强。场地的右边则是一口饮马泉,导游小姐告诉记者,这是根据关羽的传说而来。“传说关羽当年骑着赤兔马经过大散关,当时正是酷暑季节找不到水喝,人困马乏、饥渴难耐。这时他的赤兔马用前蹄在此处刨了两下,就有一股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关羽高兴得很,就将此处取名饮马泉。”传说虽然很动听,但仔细分析起来,估计可能性不大。首先关羽到没到过大散关还是个问题,其次即便经过,按照历史上的记载,那时的清姜河水面很宽,即便酷暑季节也是河水很深的,人马不会找不到水喝。饮马泉后面的墙上则刻有岳飞的《满江红》,并有岳飞的画像。

  看完这些,再走上几步台阶,就来到了景区最新修建的一个博览馆,上有柳公权书写的“道德真源”四个大字。一尊巨大的老子骑青牛塑像正对着大门口,背后是一幅极大的太极八卦图,上书“紫气东来”。两侧悬挂的对联也取自《道德经》,分别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塑像前的供桌上放有一块硕大的“古大散关官印”,意为给出关的行人加盖通关文牒。当地相传老子晚年骑青牛西去,在出大散关(外地还有出函谷关一说)时,遇到了大散关关令尹喜。在尹喜的再三邀请下,写出了流传至今的《道德经》,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设立老子的塑像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随后,导游王小姐向记者介绍起了他们的“七大馆藏珍宝”。第一件为“清姜河野鱼化石”,据考证形成于晚侏罗纪,距今已有大约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第二件为“散氏盘”,是中国最早有关土地契约记载的出土文物,它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称“四大青铜器国宝”,原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王小姐介绍,“这个虽为复制品,不过全国也仅有两件,一件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另一件就在我们这里了。”第三件为根据图像命名的“白蛇指路石”,形成年代也很久远。第四件为“老子赶山鞭”,其实是被风化过后形成岩石的一根木棒。还有“清明上河图”和“耀州青釉倒装壶”。最让人惊奇的却是第七件“犒赏三军大肉石”。从正面看它,宛如一块巨大的生肉,瘦肉、肥肉、肉皮依次呈现,层析显得十分清晰,让人看了忍不住叫绝。该肉石材质属于纯天然,由沉积岩、变质岩经过一系列复杂地质运动而形成,据称,此石比蒋介石当年从北京故宫带走的“东坡肉石”要大近十倍。

  踏上一排宽而陡峭的大台阶,穿过聚仙亭,脚下的路就变成了窄窄的一条小道,窄得只容一人走过。小道蜿蜒向前,绿树掩映、光影婆娑。险要处设有用于攀扶的铁链,每隔不远便设有专供游人小憩的石桌石凳。在小道旁边,有一处被茂密的树木所遮掩的战壕。旁边的告示牌显示,当年解放大西北时,彭德怀部队在此与胡宗南部队交战,战壕是胡宗南残余部队在山上做最后的垂死挣扎留下的“历史印记”。再往上走不到十分钟,就已到达烽火台。古台已不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近年修复过的。虽然如此,但站在上面,仍似乎可感受到古代战场上金戈铁马、战鼓雷鸣的震撼人心的气势。举目四望,只见崇山峻岭郁郁葱葱,川陕公路蜿蜒而去,甚为壮观,宝成铁路的隧道也在这里一段段呈现出来。而此时,烽火台静静地矗立在山头,是在瞭望、侦察还是在沉思?行军打仗少不了军旗,台上的旗帜也在秋风中飘动不定猎猎作响,似在要努力地渲染出当年“沙场秋点兵”的气氛来。

  在这座烽火台的东面还有一座山峰,顶上也有相同的烽火台。

  下了烽火台,见到一座“财神殿”,供奉的是“武财神”关羽,这倒是没什么稀奇的,不过门前的对联却很有意思:上联是“日昍(xuān)晶(空一字)通天下”,下联是“月朋(空一字)朤(lǎng)镇乾坤。(上联所缺的字由四个“日”组成,读音有huan、hua、zhao、ling之说;下联所缺的字由三个“月”组成,读音有suo、liao之说。记者后来查证,原来全国好几个地方都有这样的对联,但几乎都是悬挂在古庙两侧的。而且上下联前四个字都相同,只是后三个字稍有不同,其解释也有十几种之多,尚无定论。)两峰之间横跨一座关隘敌楼,两层城楼式建筑横锁关口,修有防御进攻的设施。敌楼左侧立有石碑,上书“古大散关”四字,旁边有“散关古战场”几个大字,据说这才是真正的大散关关口。站在这里向下望去,关下的情景一目了然,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处摆放有弓弩等兵器模型,还有抛石机模型。再往前走,赫然写着“陈仓故道”四个大字,一条弯曲的小道伸向远方。导游王小姐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当年韩信带领汉军从汉中走陈仓小道的必经之地。”向这条小路的远处望去,记者仿佛看到了韩信正带领着军队快步走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这条小道的“地利”因素,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汉朝”。记者在其附近发现一个淹没于杂草丛中的古战车车轮,上面钉满了铁钉,做工颇为精细。细看之下,它比今天一般的汽车轮胎还要大不少。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战车无疑显得极为重要,而决定战车行进速度的车轮自然也是颇为讲究。附近有一泉水,名为“龙泉”,后人修有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泉水就从龙嘴里流出。

  走向敌楼,上面有郭沫若书写的“大散关”三个大字,悬挂的对联是“三秦雄关名千古,二吴豪气传万年”,正对面则是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俩的塑像。吴玠神情凝重,运筹在胸,好似正在思索杀敌之策,而吴璘的右手正在拔剑,似乎要上阵杀敌。塑像的左侧有后来修建的“二王庙”,两侧的对联分别是“雄关百战名今古”和“大散千年崇玠璘。”再往上走,竟然还有一个“观音阁”。牌匾上的几个字由赵朴初题写。观音阁前面有两棵许愿树,上面缠满了游客写有心愿的红色飘带,可见其香火之旺。

  站在关上向远处望去,群山逶迤,山峰连绵不绝,要不是附近有现代建筑修建于此,真恍如回到了古代战场。缅怀历史,心中不禁想到了陆游的爱国情怀和抗金壮士的豪情。自古以来,男儿以征战沙场为荣。尽管这样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大散关在军事上的作用已消亡殆尽,但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还能给现在的学生增长不少知识。

  此时此刻,我已收获颇多思考和感悟。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酒泉金塔金秋胡杨
  • 甘肃敦煌秋游“人气爆棚”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祠
  • 仰韶文化探秘
  • 甘肃省玉门市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古城址
  • 西藏民俗第一村 尼洋河畔好风光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