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印度贫民窟形成:穷人铁皮围块地政府不敢拆(3)

时间:2013-07-29 09:59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郑诗亮 点击: 载入中...


  在您看来,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城市化模式?


  陆铭:我们可以来看很具体的例子。我带学生研究了两个社区。一个是浦西的田子坊,另一个是浦东的联洋。这两个地方房价差不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结构是可比的,但田子坊是人口高密度的,联洋是低密度的。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差别呢?高密度的地方,交通非常发达,人出行相对很少开车,要么坐公交车地铁,要么走路,因为商店很近。联洋这个地方就反过来了,可能出门买瓶酱油都要开车。这两个地方的设施也有差别。田子坊到处都是饭店、理发店、健身房,联洋是没有的。这和人口的密度有关。服务业的发展有一条最基本的法则,叫"进门人口数量",开个店要装修、要租金,进门来消费的人多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抵消这些成本,我就可以盈利了。所以,联洋生活之所以不方便,是因为它的市场容纳不了很多店铺。这就导致那里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不同:平时出门大量开车;到了周末,要么开车去郊区,要么在家里看看碟片。这样服务业怎么起得来呢?人的生活质量怎么提高呢?短期表现在消费上不去,长期来看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人不去消费服务,不听音乐会、不看画展了,长此以往,人的创造性没有了,这是影响生产的,因为这些消费同时是人力资本的投资。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不妨猜一下这两个地方哪一个水果更便宜?答案是田子坊。田子坊附近的人口密度高,成本就被摊薄了,所以浦西的水果是又新鲜又便宜,浦东又贵又不新鲜。这就是规模经济效应的结果。其实,你去饭店吃饭,去超市买点消费品,并不一定觉得上海比其他二三线城市更贵,甚至上海的蔬菜还要便宜一点,这都是人口密度高的好处。


  中国的城市发展现在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对"花园城市"存在一种执念,认为城市就应该人口低密度、环境很漂亮。在此我要呼吁,这种观念是西方城市规划学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过的一种思想,已经老早被抛弃了。世界上走这条道路的典型城市是巴西利亚,它是公认的失败案例。这个城市从空中看很漂亮,下到地面发现是个灾难: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很远,通勤成本巨大,而且毫无生气。中国现在很多城市选择把新城建在老城很远的地方,搞人口低密度,新城市就成了一座睡城、鬼城,没有服务业,没有生活设施,人们都不愿意搬过去;新城市占地面积极大,却不产出经济,不产出就业。鄂尔多斯就是这样,但它是个极端案例,大家都知道它有问题。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仍然把市政府往郊区搬,占大量的地,人口密度很低,没有生气,这样还被认为是"花园城市".我写过文章,说花园城市不等于低密度,花园城市也可以是高密度的。东京就是这样:人口密度大,到处是高楼,但绿化是垂直的,楼体是绿化的,楼跟楼之间还建有绿化平台,都是现代都市应该选择的发展模式,无非是一个城市的管理和技术问题。人口密度高还是低,是要交给市场选择的。上海有些富人平时待在市中心,周末就愿意到青浦住别墅,带动了青浦别墅区的发展,这没什么不对。但强行规划低密度的城市,就会导致城市了无生气。而且一个城市、一个社区的人口低密度,是限制现代服务的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最需要信息,信息的价值在时间,时间的关键在人与人交往的便利性。在陆家嘴的一些公司做咨询,一家做完赶到下一家,必须打车,这就耗费了时间,影响了交往的便利性。有人可能会说,信息社会网络这么发达,没有必要太强调面对面的交流。我不否认电话、网络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但根据现代经济学的研究,线上交往只是线下交往的补充而已。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用网络社区,你在网络社区上的朋友,有几个你没见过面就在线上交往的?其实主要是你线下有交往的朋友,线上交往作为补充。人与人的交往,信息的交流,最根本的是要确立信任,而信任的确立就是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表情、眼神、手势、语气,都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我们都知道金融区的房价最贵,可企业为什么还是要在金融区待着呢?比如纽约。"9·11"之后,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不安全,最近波士顿的爆炸案,恐怖分子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纽约,大家为什么还是要去?我去纽约走访过,纽约的金融公司,就两个部门往外搬:一个是IT部门,不需要面对面;还有一个是HR部门,因为HR招人不需要在华尔街,你去新泽西应聘了,上班在华尔街就可以了。金融业的核心业务还是在华尔街。一大帮精英聚在一起,吃饭喝咖啡,打个招呼,聊个天,就全是信息。最近一个研究很有意思。大家知道,有一种工作方式叫SOHO,也就是在家办公。有人利用中国的携程网做了个研究,允许大家在家办公,它做了两轮实验。第一轮硬性规定员工在家办公,发现生产率的确很高;第二轮允许员工自由选择在家或者上班,结果很多人宁愿选择在办公室上班,因为只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和同事真正建立信任关系。人对信任、信息的需求都是最基本的,所以金融业从业者宁愿付出很高昂的成本,比如房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技术、信息密集型产业这方面的需求尤其迫切。


  伴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似乎越来越大,城市与农村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立。记得您写过一篇文章,核心观点是农村的问题要靠城市来解决,城乡融合是城乡共赢的。为什么这样说?


  陆铭: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现在通行的做法是,中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我们通过三农政策补贴农村。这不能说错,因为过去的差距实在太大,通过政策给农民一些补贴也是应当的。但我想问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哪个国家,在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一半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答案无疑是没有。那么,怎样让农民致富?答案很简单,就是让农民减少。西方国家的农民致富,都是通过规模化经营。农业不像工业和服务业,它的瓶颈要素是土地。当农业产量受制于土地数量的时候,想增加农民收入,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农民数量。接下来,通过规模化经营、机械化,农民变成农场主,就富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是大量的农民转向工业和服务业。由于工业和服务业的资本积累理论上是无限制的,不断地积累资本、造楼、提高技术水平,就可以不断地创造出就业,所以这是走向现代化的不二选择。因为工业和服务业一定是在城市发展的,所以我讲,解决农村问题要靠城市。这里面的经济学道理,就像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而这个道理不光是我认识到了,杜润生很早也讲过,解决农村问题,一定得靠城市。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民俗专家忆1953年国庆:上午游行下午跳集体舞
  • 艺术人类学专家:16世纪欧洲人曾崇尚中国文化
  • 英国传奇译码专家助二战提前两年结束
  • 专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弄扭了正常的文明交流
  • 专家评傅斯年:曾是知识分子"时代良心"的代言人
  • 专家:盛世的问题如不加改革 就会导致朝代更替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