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七年,奉天国立师范学校成立,在该校就读,学杂费一律免收。当时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为了多培养教学人才,民国前期其他省份,像广东、江苏、河南、山西等地的师范学校,也免收学杂费,但张作霖更进一步,给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学生免费提供食宿,住宿不用交钱,吃饭也不用交钱,而且伙食相当不错,有菜有汤,周末还有猪肉和海参打牙祭。
民国九年,由于北洋政府经费欠缺,在日本留学的几千名公费留学生没有了经济来源,张作霖听说后,自己掏腰包,给他们汇去10万大洋。
民国十年,美国教育家孟禄访华,在东北跟张作霖座谈,谈到给留学生汇款这件事,张作霖说:“这些人都是外省的,东西南北都有,他们都是国家的人,何必分你我?”又说:“凡国家若想富强,哪有不注重教育、实业会能成功的呢?”
民国十二年,东北大学正式成立,张作霖每年批给这所大学的经费是大洋160万元,而当时南开大学常年经费是40万元,北京大学常年经费是90万元,清华大学加上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补贴,每年经费也只有120万元。张作霖有句名言:“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也要办东北大学!”
平心而论,张作霖给留学生汇款,用的也不全是他自己的合法收入,他当奉天省长期间,年薪不过几千大洋,平时开销极大(赏赐厨师和副官,动辄上千),自己花都不够,不搜刮民财的话,是拿不出10万大洋来的。不过那时候各省督军、省长无一不贪,贪来的钱用到教育上,总比买豪宅包小蜜以及去澳门豪赌要强得多。当时河南督军名叫赵倜,曾经做袁世凯的部下,后来跟张作霖关系也挺密切,他在河南派兵贩毒,获利巨大,自己也沉迷于吸食鸦片,把全省教育交给时任省长的张凤台来办,自己不管不问,离张作霖可就差远了。
陆
阎锡山派兵办“强迫教育”
陈炯明在广东推广义务教育,其手段还是比较温和的,属于渐进式或者改良式的教育改革,阎锡山在山西推广义务教育,则真正有了“强迫”的味道,挺符合民国前期称义务教育为“强迫教育”的特色。
在民国元年,山西学龄儿童(该省规定7岁到13岁为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上学的不到20%,阎锡山从民国五年担任山西督军,民国七年起开始在山西推行义务教育,据说到了民国十一年,全省学龄儿童就学比例已经达到了80%。从统计数据上看,效果非常显著。
阎锡山的方法是这样的:先在山西省城太原推行义务教育,然后在其他城市推行,然后在县城推行,然后在三百户以上的村落推行,最后在小村庄推行。即先城市后乡村,先大城后小城,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走。
山西的民风,比广东更守旧,大部分老百姓对义务教育是不感冒的。
首先,搞义务教育得花钱,这钱当然不能从阎督军腰包里掏,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还是老百姓出,山西民间虽富,富的是商人和矿主,普通农民和普通市民并不富裕,一户一年攒不到两块大洋,其中一块半得交给政府去办义务教育,他们不情愿。
其次,办学得有校舍,阎锡山雷厉风行,要求全省从省会到村庄几年内统统建起国民小学,要是全都使用新建校舍的话,不但财力上不允许,时间上也不允许,所以得把孔庙、土地庙、关帝庙、龙王爷庙等等原有的公共建筑给占了,而占用孔庙必然招到遗老的反对,占用其他庙宇必然招到善男信女的反对。
最后,民国成立之后很多年,民间裹脚的风气依然盛行,而阎锡山最反对裹脚,还把严禁女人缠足的条例写进了他老人家亲自撰写的《人民须知》里,当做全省学校的必修课,这是跟民风唱反调。
老百姓反对,阎锡山推广起义务教育来就会变得阻力重重。还好阎的手里有兵,哪里有阻力,他就派兵过去,用武力弹压。
太原城西15华里,有个东社村,民国九年,政府在该村普及国民小学,找不到校舍,占了村里的龙王庙,村民迷信,怕冲了龙王爷,群起而攻之,老师什么时候去上课,什么时候挨村民的打。阎锡山听说后,派手下的得力干将、混成旅旅长赵茨龙前去。赵茨龙带了一个排,荷枪实弹进了东社村,老师去上课,他们就在龙王庙门口站岗,再也没人敢捣乱了。
问题是,山西那么大,村庄那么多,阎锡山把军队全派出去,也不够站岗的。为了使建校更顺利,阎锡山想出一招儿:直接让军官去办学。他给手下的旅长团长营长排长都下了硬指标:每人包定几个村,在两年内把学校建起来,建成以后,直接担任该学校的校长。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