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的大松山,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日的主战场。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二战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役——松山战役就在这里进行。
云南松山系高黎贡山山脉,雄踞怒江西岸,海拔2200米。山势起伏,地形复杂,主峰濒临怒江峡谷,十分险峻。整个松山由20余个峰峦构成,绵延20余千米,公路通过其间,前临深谷,背连陡坡,形成天然锁钥,素有滇缅公路的直布罗陀之称。
1942年5月5日,日军侵占松山后,在大小山头上构筑了坚固的钢筋水泥工事,宣称松山是东方的马其诺防线。1944年6月4日至9月7日中英美盟军发动的松山战役,攻克了松山,歼灭日寇3000多名,我军则有6000名将士为国捐躯。
松山抗日战场的遗迹在大丫口的主峰,公路旁立有松山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及纪念碑,顺着纪念碑旁边的一条山路约行1千米,就可到达松山主峰。
现在的松山战役遗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大小七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随地可见。其中较重要的足迹有:松山主阵地我军坑道作业遗迹及大爆炸坑;滚龙坡、鹰蹲山等战场遗址;日军发电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遗址等。龙陵县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松山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极为重视,拨专款15万元修复抗日将士公墓,修建了3座标志说明碑、18座遗址说明碑和一条上山公路。1986年5月松山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松山战役旧址被国务院核定、文化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山战役简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我国西南边陲爆发了一场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反对外来侵略为目的的反帝爱国战争,这就是著名的滇西抗战。
松山耸立在怒江的西岸扼守着滇缅公路的要冲,一支精锐的日军盘踞其上,并用了一年的时间修建了极为复杂的永久性工事,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据点。
这支日军守卫在松山(日军称之为拉孟要塞)各个高地:腊孟寨、大垭口、滚龙坡、阴登山,以及主峰子高地上大小不一的地堡群里。这些地堡修得极其诡诈坚固,堡与堡之间有通道相连,战车也能在地堡里无障通行,使得兵力运送极为迅速。此外地堡里还有庞大的军火仓库,以及军中妓院。但最重要的,是其坚固程度不可思议。
工事全部完工后,日本缅甸方面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等现场观看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当数颗五百磅的重型炸弹直接命中,竟未能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时,他们狂喜不已。他在随后写给南方军总司令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猛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中国军队不伤亡20万休想拿下松山”。
由于松山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势,哪一方占领松山,哪一方就掌握了主动权、生存权,松山战役成为整个滇西战役的关键。
在松山一战中,国军作战与后勤人员共计15975人,费时2个月零4天,经9次英勇而牺牲惨重、艰苦卓绝的攻击,才最后荡平松山日军铁桶般的防御系统。
战役结束时,国军参战各师基本拼光,步兵伤亡情况最为严重,有的连队仅余2人。生龙活虎攻击松山的小伙子们,大部分与战场的土壤融为一体,成为日后松山重绿的沃土。根据1944年9月第八军松山战报和71军统计,在松山地区流血或长眠的官兵约5000余人,此外还有数千病员,以及上千当地百姓,实在是以尸山血河才淹没了这个难以通行的“东方直布罗陀”。
时间转瞬即逝,松山的天空终于变成了蔚蓝,血水逐渐凝结,褪去,曾经的“东方直布罗陀”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天的松山,依然满山苍翠,只是,掩不住伤痕累累。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