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兰州

时间:2014-12-01 08:3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青岗岔遗址出图的陶片

 

青岗岔遗址出图的陶片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这里不仅多次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而且是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和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一样,地处黄河上游的兰州,也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在黄河及其支流大通河、庄浪河、湟水、苑川河两岸的许多阶地上,都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为我们勾画出了兰州新石器文化发展的概貌。


    位于七里河区的西坡坬遗址,是兰州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属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址坐落在黄峪沟陆家村南面约四百米处的一块阶地上,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离水源和森林很近。从这里发掘出的文化遗存,有磨制的石刀、石斧、石铲、石凿和石纺轮;有数量较多磨制精细的骨针、骨锥、骨耳环,骨指环;有夹沙粗质红泥陶片、彩陶碎片、数量不多的泥质红色和灰色碎片,以及窑址、灰坑和灶址等。此外,还有羊、牛、鸡、鹿等多种动物的骨骼化石。这些材料说明,当时栖居在兰州西坡坬的原始人类,已由狩猎阶段进入驯养家禽家畜,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的阶段,并由漂泊流徙的状态过渡到定居生活,形成了以畜牧业和农业为基础的氏族部落。


    在皋兰山的西南麓,有一条水磨沟。公元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花寨子一带的水磨沟里,清理发掘了四十九座半山类型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石制工具和彩绘陶器,值得注意的是,在男性墓葬中多见用石、陶制作的生产工具,女性墓葬中多见陶纺轮和装饰品。这反映出当时兰州的原始人类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男子已经成为主要劳动力。随葬品的多寡也比较悬殊:少的只有一两件,多的则达几十件。这应当是当时已经产生贫富分化,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原则发生动摇的迹象。花寨子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兰州由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从市区出发,向北跨过东西横亘的黄河,再沿河朝东北方向行约十公里,就是着名的白兰瓜产地--城关区青白石乡。公元1955年,铁路职工修筑兰州至包头的铁路时,在这个乡的白道坪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遗址一处。经科学鉴定,是甘肃仰韶文化马厂类型的文化遗存。


    白道坪地处黄河北岸,是一个高出河面六十多米的黄土阶地,东西长约五千多米,南北最宽处约一千米,背山面河,避风向阳,自然条件较好。遗址由东面的碱水沟坪、中间的白道坪、西面的刘家坪三个台地组成,其间由大浪沟和石沟两条山沟隔开。发掘结果表明,位于遗址中间的白道坪是居民区,在居民区前面偏东靠近大浪沟、偏南靠近黄河的地方,是烧制陶器的地方,西面的刘家坪是公共墓葬区。这一遗址的发现,生动地展示了当时氏族部落的村落布局和经济生活状况,说明兰州原始人类的定居生活已经相当稳固。


    经过艰苦细致的劳动,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里清理出墓葬二十四座,陶窑十二座,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打制和磨制的石器,带钻孔的石质饰物,以及骨珠、残骨片、木炭等。而以陶器最多,计有红陶和彩陶器物二百六十四件,陶刀一件,各种残陶片五千四百四十七块(其中彩陶片占一半以上)。说明陶器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而制陶业是民族制度形成后,最有特色的一项重要成就。


    白道坪制陶窑场的发掘,使我们看到了当耐氏族部落进行陶器生产的真实场面。十二座陶窑,按南北方向分列为三组窑群,而东端还有单独的一座。每组陶窑中间都有一个土坑,用来放置经火烧过的红黄土、青灰土和木炭灰,附近还有一个小圆坑,坑内和四周存放着许多红胶泥块和棒状泥条,显然是储存陶土和制作陶坯的地方。陶窑的结构大致相同,由窑台、窑壁、通火孔、烧火门、火膛五个部分组成。窑室的上部呈正方形,最大的长、宽各一米,中型的为八十八厘米,还有比这更小的;底部呈锅底形。窑箅上开有九个火眼,成三行排列,把陶坯放在窑箅上,下面燃烧木柴,即可烧成陶器。在窑侧还发现放有研磨颜料的石磨盘,以及调配紫红色颜色的高边分格陶碟。说明当时兰州原始人类的制陶技艺,尤其是制作彩陶的技艺,己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大部分陶片都在这片耕地里

 

青岗岔遗址出图的大部分陶片都在这片耕地里


    墓葬一般都是单身侧卧屈肢葬,头东脚西,背南面北,尸骨上盖有十厘米左右厚的树枝。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也有骨珠等饰物,都放置在面壁的一侧。在随葬的陶器里面,还残存着谷灰、肉骸等物。表明当时兰州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七里河区西果园南面的青岗岔遗址,是甘肃仰韶文化半山、马厂和齐家类型的混合遗存。遗址位于黄河南岸,距离市中心约十五公里,分布区域约八万平方米,从崖壁断层中暴露出来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半山类型的住址和墓葬。这一发现,以及兰州杏核台等地众多马家窑类型彩陶瓶、彩陶壶、彩陶碗、彩陶罐等随葬品的出土,以雄辩的实证,驳斥丁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世纪20年代,瑞典学者安特生未经科学发掘和缜密考察,就武断地将甘肃彩陶文化分为“马家窑住地”和“半山葬地”,意思是马家窑类型彩陶只有住地没有葬地,半山类型彩陶只有葬地没有住地,并认为甘肃仰韶文化住地和葬地的彩陶有根本区别,以此推导出甘肃彩陶文化由西方传来的观点。上述遗存的发掘表明,马家窑类型彩陶既有住地也有葬地,半山类型彩陶既有葬地也有住地。尽管它们晚于中原仰韶文化,但与中原仰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纯属主观臆断,根本不能立足。


    截至目前,象这类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仅在市区和近郊,就已发现几十处之多。比如黄河北岸的沙井驿、十里店、徐家湾、大砂坪、王保保城、白道坪等,南岸的西固城、土门墩、蒋家坪、彭家坪、牟家湾,西果园、青岗岔、龚家湾、兰工坪、四墩坪,华林坪、中山林、雁儿湾等。永登的大沙沟、蒋家坪、杜家坪和团庄,榆中的马家■、白虎山,也是原始人类活动比较密集的地方。所有这些,都生动地说明,早在四千年以前,兰州的几级阶地上,就已有原始人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正是他们,连同生活在甘肃其他地方的原始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出了既与中原仰韶文化一脉相承,又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甘肃仰韶文化,对祖国的古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兰州所以很早就有人类生活,并且创造出如此灿烂的古代文化,同这里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首先,兰州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肥沃,使用简单的工具就可以开垦,这给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兀立在兰州黄河两岸的山冈多是土山,加上降水量少,便于在山坡上挖洞穴居,住在这样的洞里,不光冬暖夏凉,下山取水也很近便。除此以外,兰州周围峰峦叠嶂,四季温差悬殊较小,气候变化比较缓和,也比较理想。正是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促使一部分原始人类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且有可能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逐步把这块土地开发和建设成为今天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记者  童微整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图说金城-兰州五百年
  • 兰州颜家沟族塾
  • 金城公园内兰州市西固区博物馆金城鲜卑主题展馆正式开馆
  • 非遗传人兰州研习染缬技艺 攻克手工印染技术难题
  • 没来过这座灿若苍穹的“金城”,你的人生怎能完整?
  • 邮驿:在历史中远去的一道背影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