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峡位于古浪县境内,峡谷险峻陡峭,山石突兀,地势险要,形若锁钥,形成阻隔东西交通的雄关险道,被誉为中国西部的“金关银锁”.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扼甘肃之咽喉,控走廊之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以重要的地理位置而闻名遐迩。
一
“开源从汉始,辟土自初唐。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谷风吹日冷,山雨逐云忙。欲问千秋事,山高水更长。”这是清代丁盛写的《咏古浪》一诗,其中的“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一句,道出了古浪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古浪峡,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古浪县境内,系祁连山脉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南连乌鞘岭,北接古浪县城,势似蜂腰,两面峭壁千仞,形成一条南北延伸、蜿蜒曲折的高山峡谷,长度约30公里,峡内宽窄不等,最宽处不过一里,最窄处仅一箭之地。由于地势十分险要,自古就是险关隘道,扼控兰州、武威,史有“秦关”“雁塞”之称,被称为中国西部的“金关银锁”.
古浪峡峡口有边墙山与古龙山分列东西,俨然如守卫峡谷口的两位哨兵。进入峡谷,行5公里至十八里堡,可远远看见一座直插云空的陡峭奇峰,峰顶东端一块巨石突兀而出,若山鹰之喙,横空悬挂,欲飞欲坠。因喙下常有碎石滚动,因此当地人称此鹰嘴山崖为“滴泪崖”.鉴于其危峰险要,明代民勤武举王国泰曾题“山川绝险”四字于“滴泪崖”.
关于“滴泪崖”,在古浪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北宋神宗时,杨家将12位寡妇西征西夏,其中11位英勇战死于古浪峡,只有杨满堂一人突围而出。佘太君闻讯赶来,追悼亡灵,痛哭之声感动了鹰嘴山崖,山神流泪不止,泪滴化作山崖碎石滚下。后来,人们就将这一山崖叫做“滴泪崖”.如今古浪峡“滴泪崖”前建有一座牌坊,牌坊上有一幅对联:“滴泪悬崖埋忠骨,天波巾帼丧西征”,牌坊下面据说就是安葬杨门女将之坟茔。
但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历史上,杨家将从未到过古浪等地。据《宋史·杨文广传》记载,宋英宗时,因杨文广为“名将后,且有功”,任秦凤路(辖境大致在甘肃天水、临洮、陕西凤翔一带)副都总管。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杨文广奉命筑筚篥城(即通渭堡,今陇西东北),后历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知州、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知军。以后又自西北边防移向河北,任定州路副都总管。至于“杨门女将”,则无一字提及,《宋史·烈女传》中也没有一人出自杨门。而且,宋神宗时期,北宋的边界在甘肃境内也只是在熙河兰岷一带,即今甘肃临洮、临夏、兰州、西和等地,因此,杨家将不可能到河西征战,“滴泪崖”的传说只是民众对杨家将的崇敬和怀念。
二
与“滴泪崖”隔峡谷相望的是形似巨柜、高峻嵯峨的“铁柜山”.当地人传说,峡谷西边的“山鹰”想要飞至峡东,抓开“铁柜”巨锁,取出柜中的金银财宝,但因为始终未达到目的,所以“山鹰”一直在那里盯着“铁柜山”.
在“铁柜山”下,曾长年横卧着一块巨石,即昌松瑞石,又称甘酒石。《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道:“十七年十一月壬午,赐酺三日,以凉州获瑞石,赦凉州。”具体经过是,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十一月,凉州都督、凉州道行军总管李袭誉上书太宗,言凉州昌松县洪池谷(古浪峡)天降瑞石,上有“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等88字奇文,一时轰动朝野。昌松瑞石的出现,使古浪峡声名远扬。瑞石长约6.4米、高约5.3 米、重约400吨,自从其出现之后,历代政府都对它进行了保护,专门修了围栏、八角亭,供人瞻仰。千百年来,甘州石就这样静静地坐卧于古浪峡中,与香林寺、铁柜山、滴泪崖、西路红军血战古浪的雕塑等,构成了古浪峡密不可分的人文自然景观。2010年,瑞石被搬离古浪峡,搬到了古浪县城北郊的“金三角”广场。
在“滴泪崖”和“铁柜山”之间,谷地狭窄,怪石嶙峋,高崖坠石,河水奔流,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清乾隆时,古浪知县常州人徐思靖曾写过《古浪十景》诗,其中有一首《危岩坠险》,写的就是“滴泪崖”与“铁柜山”.该诗小序写道:“古浪峡两山夹水,松林在南,铁柜山在北,一线西通,形胜比潼关、函谷;而道旁高崖坠石,岌岌乎岩覆,过者神悚。”其诗云:“蜀道之难过上天,我今独立秦山前。崖崩石坠不可数,鸟径插天天与伍。谷中仄道车马通,盘旋百折如游龙。山下滩声险成吼,一夫当抵万夫守。”形象地写出了“滴泪崖”与“铁柜山”的险峻。
解放后,由于修路,“滴泪崖”被炸药炸掉了大半,所以原貌已经不复存在了。
三
古浪峡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昔人又称此峡为虎狼峡,唐代称“鸿池谷”,也叫“洪池谷”.《五凉志》称“此地足资弹压,诚万世不可废也”.清代张玿美编修的《古浪县志》里描绘此峡道:“峻岭居其南,岩边固其北。峡路一线,扼甘肃之咽喉。河水分流,资田土之灌溉。近而千锋俱峙,远则一望无涯。”史家称“河西之战十有九战于古浪,古浪之战,十有九战于古浪峡”,可见其位置之重要。位于峡谷门户的八里营、俞家闇门,均是古代重兵扼守的营地。从古至今,在古浪峡发生过很多次惨烈的战争,而其战略位置真正受到足够的重视,应在隋唐之际。
隋末,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自称河西大凉王,史称大凉政权。金城薛举见李轨自立,遣兵进攻凉州,李轨派兵阻击于古浪峡,全歼薛举之兵。唐朝时,为了保证河西走廊的畅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在丝绸之路沿途增设关隘,驻重兵防守,在这种大背景下,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凉州都督郭元振在古浪峡口筑和戎城,用以扼守凉州。
据《唐书·郭元振传》记载,郭元振原为通泉县尉,后受到武则天的召见,充使吐蕃。郭元振以敏锐的政治见解分析了吐蕃的形势,及时提出和蕃的主张,受到采纳,因功于“大足元年,迁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郭元振来到凉州,发现“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里,既逼突厥、吐蕃,二寇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于是,郭元振“始于南境峡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控其要路,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寇虏不复更至城下。”
可见,郭元振当时为防御南面的吐蕃、北面的突厥对凉州的直接威胁,因此在古浪峡口要隘处筑城防守。而以和戎城作为城名,也与当时唐王朝的民族团结政策相合。显然,筑和戎城,对凉州的防卫起到了屏障作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河西军力由于内调而空虚,吐蕃乘此机会卷土而来。唐广德二年(764年),凉州被吐蕃攻陷,和戎城也落入吐蕃之手,后被吐蕃所废弃。1226年,古浪为蒙古占据,蒙古统治者发现和戎城是河西走廊东端的一个军事要塞,便重新在和戎旧城设巡检司,属永昌路。明洪武五年(1372),宋国公冯胜平定河西,“居人逃散,和戎境虚”.洪武十年(1377)凉州千户江亨防守和戎,因旧水名改为古浪,修筑古浪城。自此,古浪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四
古浪峡,以其险要的地理位置、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俏丽独特的风光,引来了无数诗人的赞美。尤其是有清一代,留下了许多描写古浪峡的壮丽诗篇。
题于古浪酒家墙壁上的一首《初秋过古浪》诗,写出了古浪峡的险要和秋天的独特风光。诗云:“和戎旧迹已凋残,古浪风高勒马看。山似剑兮双壁立,县如斗大一城团。潺湲秋木新澄碧,断续疏林渐染丹。驿路迢迢通一线,鸳鸯池畔好盘桓。”古浪峡山如利剑,树木苍苍,峡路迢迢,让路过的征人油然生出豪迈之情。
武威人张美如,是晚清时甘肃着名书画家,他在《古浪峡中口占》一诗中,描写了古浪峡崎岖狭窄的景色:“城南三十里,崎路尽羊肠。草挂阴崖短,花开瘦石苍。此间无旷地,何处展斜阳。薄暮寒烟起,奔驰马足忙。”
清朝陕西学使许荪荃,写有《古浪》一诗,诗云:“万树清秋带夕阳,昨宵经雨更青苍。高山急峡蛟龙斗,流水声中到古浪。”描写了古浪峡壁立千仞、流水滔滔的情景。
清代林梦鳌路过古浪峡,看到古浪峡的苍茫风光,不禁有感而发,他在《秋日晚过古浪峡》一诗中叹道:“傍岭沿溪出古浪,祁连迤俪接敦煌。霞晖淡染秋山紫,沙迹遥添塞草黄。云树苍茫迷客路,边风萧飒透征裳。萍踪瀚海人千里,落日荒原班马忙。”
清代,武威方志学家张玿美在游历古浪峡后,在其《古浪峡》诗中赞叹道:“西山峻极天,天高常积雪。鸟道傍云根,山盘水亦折。百里出峡口,风光顿悬绝。弥望绿荫深,缘边相遮列。”古浪峡的险要可见一斑。
30公里的古浪峡,山势逶迤,从谷口进到十八里堡、黑松驿,直至乌鞘岭,越往里走,峡谷内坡度越来越陡。谷底道路依着山谷,迂回曲折,峡谷两旁重峦叠嶂,郁郁苍苍,真是深谷长峡,金关银锁。如今,兰新铁路与312国道横贯穿过古浪峡,昔日天堑变通途,峡谷内车来车往,与两旁峰峦相得益彰,蔚为壮观,为古浪峡增添了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