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草原丝绸之路的很多贸易细节已不清晰,但其结果却十分明显,我们可以在希腊文献中读到大量的关于丝绸的记载。维吉尔在《田园诗》中写道:“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一书上生动地描述了赛里斯人和他们向树木喷水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并用此完成纺线和织造这两道工序。直到包撒尼雅斯(公元2世纪)开始,人们才知道丝绸来自一种叫蚕的昆虫,但他在《希腊志》中对蚕的描述却近似于蜘蛛。
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的兴衰落
2000多年前,东西方分别发生了两件重大的事,对丝绸之路沙漠线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西侧是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兴起,在东方则是汉武帝时期的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征服并统治了整个希腊。然后,他又开始了对东方的征战,歼灭了强大的波斯帝国军队,占领了印度的大部。但亚历山大去世后,曾经被他占领的土地就被他的部将分裂成了若干国家。
从汉武帝开始,位于东方的汉朝国力逐渐强盛,一方面他们与匈奴正面作战,另一方面也联合其他部落围攻匈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但张骞一出西域就被匈奴人所囚禁,若干年后逃回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前往西域。这次,张骞偕同副使、将士等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万头、金币帛数千万从长安出发,在到达乌孙(今之新疆)后派副使、副手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大宛相当于费尔干纳,康居相当于撒马尔罕,大月氏也在中亚地区,大夏位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带)。这样,一条在沙漠戈壁里行走、通过一个个绿洲连起来的丝绸之路就基本形成了。
一旦通道形成,大家都开始利用这一通道。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或部落之间均有使者、商人、僧人等都开始行走在这条通道上。由国家主导的军事力量也开始管理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如汉代在西北地区的军事屯田,修筑的长城一直到敦煌一带。而唐代的疆土更为辽阔,四大都护府的建立,各处边关的运作,都在极力保护和经营着丝绸之路。这种情况一直到阿拉伯兴起,特别是在高仙芝一战之后,唐代放弃了对丝路的经营,中亚落入伊斯兰的手中,沙漠绿洲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南海沉船中为什么载的是瓷器而不是丝绸?
从中唐开始,中国西部逐渐分裂成若干势力范围,中原朝廷无力控制丝绸之路。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沿海港口的成熟,东南地区的出海贸易变得十分活跃。唐朝于显庆六年(66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广州成为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由于广州港外商云集,所以又在广州设蕃坊,专供外商居留。世界各地的商人们通过海路,前来购买中国的丝绸,同时也带来世界各地的商品,从晚唐到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兴盛。
唐宋之际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可以从大量的南海沉船看出。1998年,属于唐晚期到五代初的黑石号沉船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附近出水,其中中国瓷器就达到67000多件。2003年,印尼爪哇附近海域又发现时属五代的井里汶沉船,其中更有数万件浙江越窑瓷器。此外,中国海域中也发现大量南宋沉船,如着名的南海1号属于南宋初年,华光礁1号属于南宋中期。这些沉船上的发现虽然没有丝绸,但并不说明当时不存在丝绸。因为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而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中国丝绸在北欧维京时期的瑞典遗址中发现
无可否认,丝绸在沙漠丝绸之路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目前发现的最早丝绸实物是战国时期的织锦和刺绣,出土在阿勒泰山北侧的巴泽雷克和乌鲁木齐附近的阿拉沟一带,说明了早期沙漠和草原之路的连接。
汉唐之间的丝绸大多数出自甘肃和新疆。特别是在敦煌,无论是汉代的烽燧遗址还是莫高窟藏经洞的唐代宝藏,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在叙利亚的帕尔米拉也发现了中国的丝绸,这是一个罗马时期的遗址,其风格与中国境内发现的汉锦完全一样。到唐代前后的中国丝绸甚至还在北欧维京时期的瑞典遗址中发现,这些丝绸无疑是被人们转运到那里的。
丝绸在海上的发现虽然没有实物,但佐证材料很多。印度尼西亚的世界文化遗产婆罗浮图是9世纪东南亚的最大佛教造像群,其中也有着模拟织锦的图案,显然是唐代的联珠团窠织锦纹样。在12至13世纪的印尼佛像中,也有大量球路纹样与宋代前后流行的球路纹锦相同。
丝路之毛在丹麦遗址发现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侧的大罗布泊地区留置着一处孤独的小河墓地,这里出土了大量距今3500-4000年前的毛织物。稍迟于这一时期的羊毛织物发现更多。
事实上,草原丝绸之路的西端一直可以到达更遥远的北欧地区。丹麦的许多遗址出土了大量毛织物。通过比较,北欧和新疆地区的毛织物有很多相似性。
大量西洋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棉的起源地无疑是在南亚次大陆,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享朱达罗遗址中,已经发现了棉织物。在汉晋时期,棉布从北印度一带通过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向中国西北地区传播。新疆一带的汉晋时期墓地中基本都有棉布出土,最为有名的一件是尼雅遗址的蜡染棉布,其上有提喀女神、赫拉克利斯等希腊化艺术造型。到唐代,棉花在新疆已得到栽培,并在敦煌一带得到纺织。
对于棉布来说,更为重要的道路是海路。宋赵汝适《诸蕃志》经常提到海上丝绸之路上棉布的贸易,不过,当时东南亚一带不仅有棉布贸易,而且棉纺织生产也已十分发达。元代黄道婆在海南黎族学到棉纺织技术、再传播到松江一带的故事就说明了东南亚棉纺织生产的发达。明朝黄省曾在《西洋朝贡典录》中也提到了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贡物中有很多纺织品,其中大部分都是棉布,如芜蔓番纱、红印花布、油红绵布、圆壁花布、番花手巾、番花手帕、兜罗绵被、苾布、西洋布、缠头布等,种类十分丰富。
丝绸之路的故事
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后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经。但此时的丝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国旅行。公元627年(一说629年)唐三藏还是悄悄地从长安出发,越过边关,绮河西走廊途径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向西边进发,当时唐三藏认为伊吾、高昌为异教之地,但却意外地得到了热情的接待,特别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国竟有僧人三千人。此后,唐三藏又向西绮塔缤斯、塔什干、撒马尔汗等地抵达印度。唐三藏还留下了西行记录《大唐西域记》一书共12卷。(后人根据他的行记写了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西游记》)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