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地听说过青城,但真正触摸青城这还是第一次。
车子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街巷走到城门外时,匠人们正在修缮城门楼子。我是城外的人,想进城去看看,仰望了一眼城门上蓝色书写的青城二字后,我进城了!
城内干净、静谧、古色古香的气息浓烈,只是感觉有点冷清。路边三三两两坐着小马扎的老人悠闲地嘬着铜烟锅,穿着开裆裤的孩子围在老人身边和不拴链子的狗玩耍,一路过来几乎没有见到青壮年人,或许这会还太早,他们正在忙着务自家的光景呢!因为进城时我们是伴着晨曦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座古镇里剩下最多的是老人和小孩,也许这些老人的存在才和如今的古镇想匹配。
这里的青壮年都出城去了!
缕缕青烟牵出四合院的故事
公元十一世纪30年代,传统的文明中心正经历着新秩序的重组。
东方的宋帝国结束了长达11年的垂帘听政,仁宗皇帝开始营造大宋朝最为辉煌的时代。
也在这个年代,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北宋大将,跨上战马,戎装出征。誓将大宋的旗帜插遍西夏的土地。3年的战争让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他立下了累累战功。作为回报和奖励,他被任命为秦州刺史,于是一段关于他的故事在秦凤路流传了千年,秦凤路是宋朝独有的行政划分,今日的兰州属于当时的秦凤路。而他就是从士兵到元帅、从布衣到宰相的一代名将狄青。
故事起源于刺史的一次巡边,当狄青率领自己的卫队来到宋夏的边境时,他看到了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在天然的屏障黄河之滨筑起一道堡垒,以抵御西夏王朝的再次入侵。后来,这里由一座边塞城堡逐渐变成了繁华的小镇;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传奇将军,为这座小镇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青城。
也许狄青不会想到,一千年后,慕名而来的游客会站在他威风凛凛的雕塑前,以崇拜的虔诚仔细默念着关于他的介绍,臆想着关于他的传奇。
因为有了狄青才有了今天的青城,因为有了青城人们更加怀念狄青。
今天当我们来探访这座身边的小镇时,不知该以怎样的视角和印记去寻找它被岁月沧桑过的痕迹,去聆听它曾经有过的似锦繁华和欢声笑语,也许是一张落满灰尘的椅子,也许是布满大街小巷的青石板路,也许是槐树下拉着家常的老太太,也有可能是含在她们嘴角半天才吐出一口的水烟……
“兰州水烟誉天下”,水烟,是兰州有名的特产,青城则是近代周边最繁华的水烟交易市场。
青城因为战争而兴起,也因为水烟而兴盛。
水烟的兴盛带来了整个青城的兴盛,青城成了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而青城四大水烟坊则是商贸中心的中心。在这座不大的小镇上,罗家大院是民国时期当地最为有名的豪宅,他的主人就是拥有青城四大烟坊之一的罗希周,永顺成便是罗希周一手打造的水烟坊。
罗家是水烟加工商人。现在的人们不抽水烟了,罗家的水烟加工工具在大院里静静矗立,供人们观赏,告诉人们一段过去的时光。
今天,当我们再次来到罗家大院时,布局讲究的建筑,宽敞大气的客房,上等木料的陈设,曲径环绕的院落似乎将时光退回到了当年车水马龙的繁华,让探寻历史的我们依稀听到了南腔北调的客商讨价还价的声调和作坊日夜不停的轰鸣,依稀看到了罗希周赚得盆满钵满后堆在脸上的笑容。
罗家大院的兴盛是青城兴盛的缩影。
白胡子老人坐在罗家大院门前,为我们讲述了他与水烟千丝万缕的故事。
你曾经的回忆停留在张家大院
一把落满尘土的铁锁,挂在上堂屋的大门上。门口拴着的那条狗和快要生锈的铁锁作伴。透过门缝,依稀能看到古风古朴的桌椅,却无法领略张家大院曾经的盛容。
高集翰(高氏第十五世孙)老师是我们的向导,他努力地回忆着张家大院当年兴旺的景象。
这就是以前的张家大院,别看现在破烂不堪,在当时可是耀武扬威了一阵子。虽说同样是四合院,但和罗家大院比起来,从这里只能看到的是破旧和衰败!满地的蒿草诉说着它被遗弃后的凄凉,唯独不愿离去的是回旋在宅子上方的大雁。
如果细心点你会发现,这座院子的每间房屋的地板都是木地板,100年前,可能只有陕甘总督府内才会用得起木地板。这足以说明张家的经济很殷实,不,其实拥有四合院就已经可以证明这一点了!有钱人才能拥有四合院,四合院是一个家族门户的象征。
“你们是来看我家院子的?这破院子早就没人住了,我们早就搬到那边的新房去了!”顺着声音我们看到,白墙青瓦的新房内走出一位老人。新房就在上堂屋的旁边,这和破旧的四合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很幸运,我们碰见了张家的人。
她是曾经被张家当儿媳妇娶进这个大院的,如今,她已儿孙满堂。
对于小时候的记忆,这位老人依然清晰难忘。门口的葡萄架总是他们乘凉的好去处,经常会让他们流连忘返,“我们小时候经常来张家大院的门口玩,那时候这个院子特别让人羡慕,张家是有钱人,所以院子也特别漂亮!”这位老人告诉我,其实她是张家的外甥女,从小就在院子里玩耍,后来就被娶进门当了张家的儿媳妇。
这是一个大家族,从老人的口中我们得知,张家这么大的房子当年是住得满满当当,院内人气很旺。不管融洽不融洽,男女老少在这个院内生活了大半辈子。院落的西南角,有一间偏房,偏房的侧面有一个厕所。老人说,她坐月子时就在这间房里,我们可以称这间房为“月子房”.大户人家是很讲究的,女人做月子时,不能从院子中间来回走动,避免儿媳妇们做月子上厕所时经过院子,张家在院落的西南角专门盖了一间“月子房”,而且在旁边建了一个专门的厕所。
在这座大院里,辉煌与没落同在,繁华和荒芜共存。大院依然矗立在那里,我们的到来才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寂静,大雁的声音清晰回荡,貌似也在哼着青城小调。
青城小调在这里传唱
如同秦腔般朴实,如同山歌般粗犷,青城小调是青城人心中的神曲,历久弥新。
茶余饭后,田间地头。有青城人的地方就有青城小调。这是青城人的传统,也是青城人的文化。
城隍庙便是青城小调汇聚的地方,也是青城人娱乐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