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玉门历史,就绕不开玉门油田,玉门油田的开发和建设奠定了中国现代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基础,而玉门油田“老一井”作为玉门油田第一口井如今虽已不再出油,但它仍在中国石油史上留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晋时期玉门就发现石油
玉门地区早在公元三世纪西晋时期就发现了石油,但千百年来,限于历史条件,当地人仅用土法捞取石油,用于照明、润滑剂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我国地质事业萌芽期。1921年,地质学家翁文灏和谢家荣曾到玉门一带做过油田地质勘查,谢家荣撰写了《甘肃玉门油矿报告》。1928年12月,地质学家张人鉴到玉门,对赤金堡、白杨河石油矿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取了石油样品进行化验,证明油质甚好,颇有开采价值。1935年顾维钧等5人向国民党政府实业部提出申请,要求开采甘肃玉门及新疆一带的石油矿,并成立了专门机构。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落后,长期停滞不前,而执政者认为玉门油田地处沙漠戈壁,开采运输不便,无利可图,因而长期不予开采。
特殊时期决定开采玉门油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沿海地区先后被日寇占领,进口石油几乎断绝,继续依靠“洋油”已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政府迫于无奈,只得决定勘探和开发玉门油田。当年10月的一天,在晚霞中,一支神秘的驼队来到了当年的古战场。沉睡的戈壁睁开眼睛,望着这些不速之客,这就是孙健初带领的探矿队。1938年底,政府在资源委员会下设置甘肃油矿筹备处,同时派孙健初到玉门老君庙进行石油地质勘查工作。孙健初(1897——1952),着名石油地质学家,192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采矿系,同年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多次去东北、西北进行地质调查,有许多重要发现。1938年底开始专门从事石油地质勘查,是玉门油田的开拓者。
孙健初接受任务后,于1938年12月4日到酒泉。12月22日便携带蒙古包、测量仪器和干粮、饮用水等,骑着骆驼,向老君庙(位于今玉门市南一条深沟里)进发,同去的有严爽、靳锡庚等。他们在风雪中艰难地前进,经过4天的跋涉,到达目的地。次日,他们就前往石油河、干油泉、石油沟、夹皮沟等有油泉的地方进行踏勘。由靳锡庚测量地形,绘制地形图,孙健初进行地质调查,填制地质图。时值冬季,天寒地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不辞辛苦,起早贪黑,努力工作,仅用了6个月,就完成了野外勘探工作,查明该地区的生油层、储油层及地质构造,并提交了《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肯定了这里是一个有开采价值的油田。
玉门钻凿油井最初使用的两部冲击式钻机,是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属的延长油矿支援的,这里还有一段故事。1938年6月18日,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致函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介绍甘肃油矿筹备处代主任张心田商谈拆迁延长油矿两部钻机问题。当时第十八集团军驻汉口办事处处长钱之光经办此事,经请示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同意后,于6月20日复函资源委员会,并转电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随后,张心田前往延安,与八路军后勤部军工局副局长李强就调用钻机问题进行了协商。拆迁钻机的事进行的非常顺利,不仅从钻头到钻具,都一一配备齐全,还选派了几名熟练的钻工,随钻机一同去玉门,以便钻机一到便可以安装开钻。
1939年钻出第一桶油
1939年3月,从延安调来的第一部钻机运到玉门,根据地质条件,孙健初把第一号井定在老君庙北15米处,没有水泥,底座用石头砌筑,井架用木头钉成,高6米,所有的运输、安装全靠人力。钻机从3月11日开始安装,23日安装完毕。
由于没有经验,大家认为砾石层太硬,用顿钻大概钻不动,又担心用钻头钻砾石层消耗太大,还怕从地表开始钻井会把井钻斜。所以,用机械钻井前先用人工挖掘四边均宽2米左右的方形竖井。竖井深度从10多米到40多米不等,以见到红土层为止。为了防止砾石下落伤人,边挖边用木板和草席把四壁围起来。方井在一寸一寸的加深,3月27日,1号井挖掘到23米深处,原油从沙砾中汩汩地涌流出来,一天可出油1吨多。
5月6日开始使用钻机向深处钻进,顿钻的钻井速度非常慢,顺利时日进尺1米多,如遇井壁坍塌,进尺反而倒推。8月11日钻至115.51米遇到产油层,产油量日产10吨左右。
1号井出油,揭开了开发玉门石油的序幕。
接着,根据孙健初等的建议,又钻了2号井、3号井,口口见油。从1939年至1949年共钻井48口,年产原油8万吨。抗日战争期间,玉门油田生产的石油产品既保证了军事的需要,又基本满足了后方交通运输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我国相继发现了柴达木、新疆、大庆等油田,作为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的玉门油田,从人员、技术、设备上给予其他新开发油田大力的支援。1960年玉门油田三分之一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二分之一的设备支援了大庆油田。正如诗人李季所赞“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1957年,新华社庄严宣布: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在玉门基本建成。玉门这个第一个石油基地,这个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她一直担负着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
所,出石油、出技术、出经验、出人才的“三大四出”责任。50年代派出油矿大部分专家建设我国第一个百万吨炼油厂。60年代1万多名玉门人参加大庆会战担任主力。70年代跑步上庆阳又是一两万人,打下了长庆油田的基础。80年代重战吐鲁番。前后培养支援10万多人。
1980年,玉门石油管理局为纪念玉门油田发现和开发,重建了老君庙,并在老君庙前玉门油田第一井的钻凿处安装了抽油机,铭刻了“老一井”的碑文。
“老一井”列为“国保”单位
“老一井”如今虽然只是一口废弃的油井,但她将永远成为中国石油工业诞生的一个特殊符号。
2011年1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16处。玉门油田“老一井”与兰州水厂、白银露天矿旧址等工业遗产项目首次跻身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4月份,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门油田“老一井”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13年,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玉门油田“老一井”又被作为全省12个红色经典区进行了规划建设。据悉,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包括始建于清朝同治二年的老君庙、老一井、解放前石油工人在石油河畔住过的窑洞、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专家楼和文化宫,以及一些石油工业遗址和遗迹。但是,现阶段,除了铁人故居和博物馆之外,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基本上处于待开发状态。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