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心一的名字和事迹,在中国农学界无人不知。作为甘肃人,在回眸百年风雨历程时,更不该忽略这位与世纪同龄的乡贤。可以说,他是百年来甘肃籍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是中国现代水土保持事业的第一人,是甘肃工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张心一,原名张继忠,原籍甘肃河州大河家前川村(今积石山保安族撒拉族自治县),1897年1月17日生于兰州城内口袋巷。7岁时,入私塾学习,主要读圣贤经典,后入皋兰小学读书,虽是新式学校,课程除了有算术外,仍是《四书》、《五经》。毕业时,张心一考了全班第一。
1914年,张心一考入兰州中学,这时家里有人抽大烟,贫穷威胁着全家人的生存,他准备投考邮务员养家糊口。正在这时,他看到北京清华学校的招生布告。清华是由庚子赔款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根据各省分担赔款多少划分招生名额,甘肃是穷省,出钱少,每年只能有一个考生名额。考生的年龄限制在1 1岁至13岁之间,张心一已17岁了,但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报了名,且被录取,他将“张继忠”改为张心一,走上了求学之路。当时兰州到北京不通公路、铁路,他路吃干粮,徒步到河南洛阳,转车北上到清华。可是复试时,他的年龄露馅了,英语主考让他回去,他急了:“我来时,一个人走了32天,我们那里是边远地区,不能跟大城市比,应该收下我,不然,我就一头碰死在清华门口。”校方被感动了,他成了清华学生。
八年清华,为他的终生事业选定了方向。1922年他考取了美国依阿华州州立农学院。留学结束时,关税委员会委任他以重要差事。可是,当他回国后看到北伐军节节胜利,国内政局大为改观的形势,决定留下来报效国家。
书生本色是立业
张心一回国.备受中国农学界重视,金陵大学捷足先登,聘张为该校农业经济系副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从1927年秋到1929年,他在金大工作3年。
1929年,南京政府立法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统计机关,张心一受聘担任农业统计科科长,同时给金大无偿讲授《农业常识》和《农业统计》等课程。他本想搞一次以农户为单位的全国农业普查,摸清全国农业的基本情况和全国人口,为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但得不到批准。他便试行了一种“农情报告”办法,约定全国几千名农村教员、商人、牧师等知识分子做义务报告员,每年报告几次当地作物播种、生长、收获及各种灾害、农产品价格等情况。根据这些材料,估计了农业人口、耕地以及主要作物面积产量的分县分省和全国概数,并用地图标出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概况。从这些图上可以看出,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向南是水稻为主的南方农业区,向北是以小麦、旱粮为主的北方农业区。他是划分我国南北农业区的第一人,这个划分结果至今仍可证明是科学的。他的著作《中国农业概况估计》,曾被国际上称为“张心一数字”而加以引用。
1940年,谷正伦当甘肃省主席时,请他当了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当时的建设厅管理范围很大,农林水利、气象、工矿、交通、工商行政都归他管,而且只有他一个厅长。旧时代的官僚系统,一朝天子一朝臣,上任时都带着一大帮亲信,安插在各要害部门。张心一只身上任,不计亲疏,搜罗招揽了许多甘肃奇缺的技术人才。他的同僚以及下属,上下班都是前呼后拥,车接车送,惟有他一身布衣,一辆自行车,上下班骑,出处视察也骑,去临夏、河西等地,也骑单车寂寞来去。他将在清华求学期间树立的“良心”观念用在了家乡建设—卜。在任六年,想方设法为甘肃争取了大量建设资金,主持修建了酒泉鸳鸯池水库、湟惠渠、靖丰渠等水利工程,改良小麦品种,兴建了许多工厂、矿山,兴修铁路、公路、大车路,帮助路易,艾黎的培黎学校等,使甘肃的近代工业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并为抗战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储备。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是甘肃,也是中国第一个运用科学知识开展水土保持事业的科学家。当时玉门油矿正在大规模开发中,急需砍伐祁连山树木木来盖职工宿舍。张心一找到主持油矿工作的著名科学家孙越崎商定,由张派人调查,先把可以采伐的树打上记号,为保护祁连山森林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兰州徐家山挖水平沟、鱼鳞坑作种草种树试验,证明在年降水量三四百毫米的地方发动群众利用荒山,发展林业生产,是解决燃料、饲草、防止水土流失的可行办法,应该推广。他打响了中国水土保持战的第一枪。
在旧中国,像张心一这样一心为公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万里挑一。他上任时,在兰州官绅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上说,他是被迫来的,既来了,就要做些事,而不是来做官。他为自己定了
“三不纪律”,即不要钱,不要官,不要脸(不讲面子)。他说到做到,一切官场中的应酬,他不参加,人情面子,他一概不给。他骑车上班,出外视察,曾多次被门卫阻挡,被警察盘查拘留,被土匪劫掠,他依然我行我素。他带家眷来兰州任职,租房另住,生活自理,除了亲戚和同学至友外,不欢迎其他人到他家中谈公事,不接受机关的额外待遇。适逢抗战,生活艰苦,他变卖家产,补贴生活6年,从未占过公家便宜。不仅如此,他的家成了来兰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的免费招待所,并且,他将中国银行给他发的另一份工资全部捐给了金陵大学,设立了“张心一奖学金”,用来资助沦陷区学生求学,受此恩惠的学生后来许多都成为国际和国内知名的学者。解放前夕,清华的同班同学孙立人将军动员他去台湾,被他婉言谢绝。解放初,他出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农业计划处处长,农业部土地利用局副局长。根据他对土地和人口问题的研究,党中央提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针政策。陈云对张心一说: “我看过你以前写的许多文章,有些人引用之后,在写文章时说张心一如何如何的,你是这方面的权威嘛。”薄一波每见到他,都叫他“权威”。中国不产橡胶,张心一提出可以在剑匕纬23。以上地区试种,结果成功了,为国家解了燃眉之急;他还做了刘家峡电站建设的草创工作;80年代,中央号召在甘肃种草种树,改善环境,他用几十年的研究心得为这项事业进行了可贵的咨询工作。鉴于他在农学界的威望,他历任中国农学会专职副理事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土地学会名誉理事长。1990年被国际农业经济学会评为终身会员。
魂归故乡扶桑梓
1992年3月23日,张心一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临终,他仍念念不忘生他养他的故乡,他嘱托其子张孔来专程来兰州。将骨灰撒于当年他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时首倡营造的徐家山水土保持林内,甘肃省农学会等数家单位联名在此立碑,使这位科学家的功业永留甘肃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