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在贵州省黔东南边缘的黎平县境内,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黎平县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人口50.72万,其中侗族人口3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0%,是全国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从古至今都是侗族地区的文化中心和云贵地区东进南下的前沿要塞。
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原汁原味的侗族生态文化,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二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如黎平县城翘街明清古建筑群、红军长征时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三是以八舟河为中心的自然山水风光,景色迷人,秀丽多姿。
黎平国家森林公园和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形成黔东南一大旅游亮点。黎平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5475公顷。其中德顺楠竹林场太平山景区距黎平县城55公里,面积4573公顷;东风林场景区距县城16公里,面积902公顷。公园青山如黛,竹木如海,海拔高在500-1256米之间,属中亚热带温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左右,境内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宜的气候和多样的地质地貌类型孕育了公园丰富的物种资源,绝大多数森林尚处原始状态,森林覆盖率94.5%,共有以乔木为主的森林植物76个科,224个属,521种(含变种),分布有大量的珍稀树种和名贵药材及珍稀野生动物。
公园内有古朴、自然、和谐的山水风光,有大面积富于季相变化的森林和色彩丰富的绿林山野,有风光秀丽的河流、瀑布,有气象万千的日出、云海,有太平山下极富特色的民族村寨,有太平山上众多的佛教文化遗址,组合性好,特色鲜明。
侗族原生态文化资源是黎平最宝贵、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黎平各民族特别是以侗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创造出光辉灿烂而又神奇丰富、风格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至今,仍基本保持其原貌。侗族青年男女的“游方”和“行歌坐月”、对歌找情侣、新婚不落夫家、离婚女子为公婆挑担水、离婚男子为岳父母送担柴等习俗,无不令海内外游客惊诧。
黎平被称为“歌的故乡,舞的海洋”,侗族人坚定地认为“饭养身,歌养心”。黎平侗族大歌多次赴海内外演出,早已蜚声中外,被誉为“清泉闪光的音乐”。它是一种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合唱歌曲,一领众和,分高低声部合唱,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范畴。“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为此侗族大歌已于2003年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现在,在侗乡黎平原始古朴的村寨、山道弯弯的乡间小路,在县城古老的木屋里……到处都可以听到宛如天籁的美妙歌声。除了最出名的侗族大歌之外,还有古歌、礼俗歌、坐夜歌、琵琶歌、牛腿琴歌等民歌。
侗族服饰多姿多彩、花团锦簇,有高贵华丽的盛装,有风姿绰约的简装,侗族服饰及服饰上由巧手经年累月描绘、制作的图案、绣片、银饰,更是令人赞不绝口、爱不释手。
每年10月3日在黎平城关举行的“中国?黎平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是省政府、黔东南州政府批准的惟一盛大的侗族节日。
侗族人民擅长建筑,鼓楼、花桥、戏楼、吊脚楼,是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民间收藏的国宝”。鼓楼和花桥是侗族村寨的标志,侗族鼓楼,结构独特,榫孔层叠交错,不用一钉一铆,且衔面无隙,多以五至十一层为序,重檐多为四方和八方形,呈宝塔形直耸于空。花桥既是侗乡的交通枢纽,又是侗家的文化纽带,是侗族人迎宾接客、送往迎来的重要场所。
据统计,全县现存鼓楼332座,花桥、戏楼随处可见,吊脚楼民居比比皆是。其中最负盛名的有纪堂鼓楼、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花桥、侗戏发源地茅贡的高近戏楼、居住有4000多人的全国最大最古老的侗寨——肇兴鼓楼群和述洞独柱鼓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