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隼是隼类中体型较大的一种,最长50厘米,体重500-1200克。通体浅褐色,颈背偏白,头部对比色少,眼下方具不明显黑色线条,眉纹白。活动范围遍布整个欧亚大陆的森林草原和半森林草原带,从匈牙利穿越蒙古直抵中国。但现时,专家估计,全球大约只有35000至40000只猎隼,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及中西部如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因数量越来越稀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天生猎手
猎隼俗名有很多:猎鹰、兔鹰、鹞子、海东青、鸽虎等。猎隼性情凶猛,身形矫健,飞行迅捷,善于在高速飞行中追捕猎物。其俯冲速度极快,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完全称得上是疾飞如箭,俯冲如电,是隼类中的佼佼者,优秀的飞行猎手。
每每发现地面上的猎物,猎隼总是先利用它那像高速飞机一样能减少阻力的狭窄翅膀,飞至猎物的上方,占领制高点,然后收拢双翅,使翅膀上的飞羽和身体的纵轴平行,头则收到肩部,以每秒75-100米的速度,成25度角向猎物俯冲下去。此外,它还可以像歼击机一样,对在空中飞行的野鸽、野鸭、山雀、百灵鸟等鸟类进行袭击。先用翅膀猛击猎物,使其失去飞行能力从空中下坠,再俯冲将其捕获。
猎隼有着强壮遒劲的双腿,爪子比老鹰还锋利。褐色的眼睛透着红光,高耸的额头,有力的嘴与咬合的齿,加上不同于其他猛禽的尾羽,看起来威风凛凛,勇猛无比。虽然猎隼的形体只有一只苍蝇那么大,但由于它的野性,没有一只猛禽敢在它的翅下飞行。
鸟儿只要一看见它,就会发出惊恐的叫声,躲入密集的灌木丛或者落在草地上。这些鸟儿宁愿被活捉,也不想成为其空中的游戏对象。猎隼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猎物,它甚至敢去抓捕小山羊,用它可怕的利爪刺破山羊的眼睛。猎隼对食物也相当的挑剔,喜食猎物新鲜的肉,食量堪比一只巨鹿。
经过驯养的猎隼,能够与猎人和猎犬为伍,展示它骄人的力量。它的叫声很吓人,但很少出声,猎人要唤回如离弦之箭的猎隼,往往要扯开嗓门,才能被向着高空的猎隼听见。如果飞得太远太高没能及时返回也别担心,它会自己归巢。
人类益友
新疆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猎隼的栖息和繁殖,也是猎隼的主要分布区。从准噶尔盆地海拔300米的沙漠戈壁到昆仑山4800米的岩石峭壁,都能见到其踪影。
猎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特别是对于干旱地区的适应。喜栖于山地、河谷及草原的开阔地带。在无林或少林的旷野和多岩石的山丘地带,人们常常可以瞥见猎隼一掠而过。
猎隼大多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缝隙中筑巢,也会利用其他飞鸟的旧巢。巢用枯枝构成,内垫有兽毛、羽毛等物。猎隼的繁殖期为每年的4-7月,每窝3-5枚,偶尔6枚。雄隼和雌隼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8-30天。雏鸟由双亲共同喂养,大约45-50天的育雏期后,幼鸟才能离巢飞去。
在青藏高原,科考人员跋山涉水对猎隼进行了两个月的考察,并首次使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跟踪其迁徙和活动。在新疆绵延九百公里的卡拉麦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科考人员对新疆境内的猎隼栖息状况也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证实猎隼数量正在急剧下降。
在科考人员的眼里,猎隼也是需要呵护的。一对猎隼和金雕比邻而居,筑巢育雏,相安无事。各自的小鸟问世后,它们之间开始为了幼鸟吵吵小嘴,打打小架什么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当幼鸟羽翼渐丰,正要初飞之时,却遭偷猎者的劫持,鸟去巢毁。
猎隼是人类的朋友,一只猎隼至少能够使60亩草地免受鼠患,被誉为“草原保护神”。20世纪末,世界上特别是中东、中亚等地,驯养猎隼成为一种时尚,拥有猎隼成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大肆非法盗捕猎隼进行交易,对猎隼资源造成极大威胁。
中国西部是隼资源丰富的地区,新疆又是隼类的主要繁殖地。由于人为造成环境破坏和非法偷猎走私,隼类特别是猎隼的数量急剧减少,保护猎隼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