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为人们生活平安,镇妖而建。如今,它成了这座边疆城市的名片。也许谁都无法知道,曾经的它在对面的山上有一个哥哥,而时间带走了一切,给它留下的是孤独。站在西大桥上,远望这座孤零零的立于山崖上红色的塔,一种久远的记忆油然而生,那高高在上的孤寂凄凉难以叙说。
诗意 塔映斜阳
建筑是城市的记忆。在乌鲁木齐如果要找一座有城市记忆的建筑,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红山塔。据地质研究,红山是在距今约八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时期,同天山一同崛起的。其海拔910米,相对高度60米。过去乌鲁木齐城市规模的限制还比较小,登上红山可以浏览边城的全貌。天气晴好之际,登上红山嘴,可以远远看见雅玛里克山上与红山相对也有一座塔,夕阳西下之时,两塔相对,别有韵味,这就是乌鲁木齐老八景之一“塔映斜阳”。除此之外,记者曾听一位老人说过,有一景名为“二龙戏珠”,老人告诉记者由于被称为“珠”的蜘蛛山已经被砍走了一些树而建了别墅群,也就是今天的红山月小区,所以现在无法分辨了,二龙就是现在雅马里克山与红山。
沿石阶而上,大约4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红山塔下。虽然上面大风猎猎,但游人还是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声音在这座塔前回荡。沿着红山塔转一圈,平复一下跳动激烈的心,站在这座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塔下,我不知道能说些什么。身为远在他乡的游子,此刻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莫名其妙地想哭。
我个人认为,在清代的诗句中,描写红山塔的诗以宋伯鲁的最为传神:“流水马声双槛外,夕阳塔影两山尖。”红山塔是一座青灰色的楼阁式实心砖塔,共九层,平面为六角,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整个塔高10.5米,塔基高1米,塔基六角每边边长2.2米,塔身每级间高约0.9米。砖塔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建造得相当坚固。200多年来,经历了塞外风雪侵袭和多次强烈地震的摇撼,红山塔依然完好无损,巍然屹立于红山之上。1988年9月19日,市园林部门将该塔涂成了红色。迄今,红山塔是红山上仅有的清代建筑了。
这座城市,也许正是因为有了红山塔而使其多少有了些诗意,曾经的河成了路,曾经的山成了房,而剩下的就是这座塔了。这座塔似乎与城市、与城市里的人的呼吸连接着,它为这座城里的人思考了200多年。
记忆 镇妖宝塔
记者认识的一些喜欢研究乌鲁木齐市历史的人中有一位周大爷,他在夏天经常爬红山,他总是说,爬红山既锻炼身体还能怀古。今年70多岁的周大爷告诉记者,乌鲁木齐最古老的、最完整的建筑就是这座“红山塔”了。虽然来看它的人很多,但人们往往只是看看瞧瞧,却不知晓这座红山塔的来历,更不知道红山塔还有一个孪生兄弟。
周大爷说红山塔是由清代乌鲁木齐都统尚安而建。关于乌鲁木齐的许多历史记者了解的不多,在翻阅许多关于红山塔的记载和文学创作的文章之后,才找到了这名都统以及一个关于建造红山塔的传说。
尚安乃是满洲正白旗人,清乾隆五十二年底(1788年初)授任乌鲁木齐都统。据文献记载,红山脚下的乌鲁木齐河曾在1785年和次年连续两年洪水泛滥,人们传说是有恶龙作怪,并说红山即将与对面的雅玛里克山合拢,到时乌鲁木齐将会变成一片汪洋。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乌鲁木齐都统尚安在红山和雅马里克山各建一座宝塔,意在镇住恶龙。
200多年来,红山塔依旧,而与它同时建造的雅马里克山上的塔却因倒塌曾经重建。据记载,尚安因为在施政和查案中有功,曾经得到乾隆帝的嘉奖,并任陕西总督。
红山塔下便是红山嘴,在蒙古语名叫巴拉哈达。巴拉,老虎的意思,哈达,山石的意思,因此,红山嘴又叫虎头峰。大概是因为红山塔是清代的建筑,老乌鲁木齐城建立之后,来边城的人就很少在诗中提到它了。但是,今天来边城旅游的人们,总要登上红山,站在红山塔下,远望一番。
“红山塔已经成了我这个年过花甲的人心中的记忆了,这座塔看着我长大,又要看着我离开人世。每天只要看一看它,我觉得心里就很踏实。”在红山脚下碰到的老人郭斌这样感叹。
对于我这样的异乡人,红山塔更多的意义似乎在观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我对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了解,慢慢地我开始明白红山塔更多的意义所在。从那些闪烁着金子般光辉的诗句中,从这些拔地而起,又逐渐被别的比下去的高楼大厦里,我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红山塔和这座城市了。红山塔屹立于此,它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是一个历史发展和进步的缩影。
我再次转身,看见红山塔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