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 正在坍塌的古长城(2)
时间:2013-06-24 08:07来源:文汇报 作者:窦贤 点击:
载入中...
在武威洪水河北岸,明长城遗迹风沙侵蚀严重,有的城段已经呈锯齿状;有的城段受洪水河的冲刷,随河岸圮坍。如五墩西岸长城,早已塌入河底。
甘肃民勤境内的汉长城遗迹因长期受风沙侵蚀、覆压和人为破坏,大部分地段形迹不清,只能依靠残留的汉长城烽燧和史料,方知曾经有汉长城经过这里。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李并成教授介绍,在现今民勤绿洲的西沙窝一带,通过大比例尺航空照片发现,在边城古城一带有一道残垣在沙丘中断续隐现,由东北伸向西南,残长十余公里,残段虽大部分被黄沙掩埋,但在航摄片上的线形踪迹十分明显。
在甘肃永昌县境内,汉长城虽经明代补修,保存尚可,但也有部分地处荒滩的城墙,受自然风化剥蚀较为严重。
明代长城自古浪十八里铺下山沿古浪河东岸延伸,在天祝县安远镇一带顺东山坡爬行。这一带长城墙体已风蚀坍塌呈土梁状,墙体上已长满了绿草,宛如一条绿色的飘带蜿蜒起伏,徐徐南下。
在通渭、渭源等地,一些地方的秦长城表面看上去比较完整,其实已经被蚂蚁掏空了。老鼠打洞所造成的危害也令长城危机重重。
修路整田毁长城
除了自然毁损,对长城毁坏最严重的还是人为原因。在许多地方,连长城两边20米的保护范围都难以落实。
对甘肃境内长城进行过考察和研究的陈守忠、何双全等专家认为,甘肃境内的秦长城遗迹,人为的破毁比自然坍塌要严重得多,大段大段被平整为农田或推倒修路。许多地方的长城被改造成道路,有些长城被挖成了豁口,有些长城被居民占用,有些农民还将长城整平,在上面种上了庄稼。
甘肃东部为秦长城西端起点及所经过的主要地区。在甘肃通渭县四落坪的城壕梁一带,有一段长约五公里的秦长城,其间有四处烽燧遗迹。据当地老乡称,五十年前,这一带的长城和烽燧相当雄伟,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平整农田,烽燧被挖土垫方,长城被平整为田地,破碎的秦瓦当时散乱于地。
甘肃临洮县北的三十里墩,是秦长城的起点,因为架高压电线,此处的一段长城被挖断。沿着这一段长城到傅家北坪一个叫做长城巷的地方,当地人竟在长城上走出了一条深凹的巷道,巷道的两侧呈现出一人多高的纵断面,断面上的版筑痕迹历历在目。在苟家嘴至窑儿沟一带,有一段公路就修在长城遗址上,将近十余里长的大段城墙挖断甚至夷平。
在天祝县华藏寺至金强驿一带,有长近五十公里的汉长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尚存有整段的高大塞垣,以后逐渐毁坏,多被平整为田地。现在只能看见断断续续的残迹,残迹也大多只一米多高。
在甘肃古浪县的乔家寺一带,一条长约六公里的汉长城塞垣被夷为耕地,在田间地头尚有遗迹可寻。
汉、明长城在永昌县境内的红山窑乡王信堡一带,折向东北一山口,进入深山峡谷地带。汉长城堑壕在这一带由于平田整地部分被夷平,有的地段被雨水冲断。在一个叫月牙湖的小村庄,长城穿行村北而过,汉、明长城在金川峡一带利用峡谷天然屏障,不再挖壕修墙,只在峡谷中部较宽处筑有一段明代长城墙体。不幸的是,20世纪70年代为了修水渠和运土,将完整的长城墙体炸成多处缺口。
在乌鞘岭北缘山间一个叫南泥堡的小村庄东南,汉、明长城蜿蜒起伏,酷像两条巨龙相约同行。这里海拔3000多米,气候很凉。当地老乡为保护羊群,利用长城墙体垒砌了好几处羊圈。
在武威市洪水河北岸,明长城遗迹城墙早年被当地老百姓取土移作他用,已经或残缺不全,或不见了踪迹。
在武威长城乡五墩村红水河畔,长城墙体上有一条路,一看就知道是农民抄近道所为。紧挨长城脚下是一片农田,农民耕种和灌溉时,势必会对长城造成破坏。在长城乡的台子村,长城底脚被掏空,一段七八米长的城墙甚至被完全挖断,两侧农田已连成一体。在泗水镇光辉村长城遗址,烽火台底座上有一个大洞,两座小房子依傍而立,房子里堆满柴草,变为农民柴房。就在这些古长城遗迹的不远处,竖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石碑。但对于这里的农民来说,这又有多大意义呢?
山丹县境内有汉长城约60公里,现存汉烽燧19座,烽火台64座,是甘肃境内比较完整的汉长城遗存,素有“露天长城博物馆”之称,但同样受到风剥雨蚀和人为破坏的严重威胁。从武威到张掖的312国道,在山丹县境内,就有一段新修的高等级公路腰斩古长城而过,看上去非常刺眼。
(责任编辑:鑫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