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马家军阀,就应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清同治二年即1863年,甘肃河州(今临夏县)人阿訇马占鳌会合马悟真等回民首领,举行了反清的河州暴动,攻破河州,势力在甘肃迅速扩大。河州白藏乡人马海晏也参加了这场暴动。马海晏早年贫穷,靠在河州、兰州之间“驮脚”(畜力运输)为生,尚武,广交游。参加河州起义后,马海晏作战勇敢,不久即成为马占鳌的左右手。
1872年,左宗棠率湘军入甘肃镇压,在太子寺战役中,马占鳌先诱敌深入,后以“黑虎掏心”战术,一举打败了清军三十个营。在太子寺战役之后,起义群众要求乘胜攻取清军统帅左宗棠设在安定(今定西县)的大营时,马占鳌却主张投降清军,说:“打了胜仗,比打败了投降好得多。”马海晏亦力赞其议,但很多起义群众表示反对。这时,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河州韩家集阳洼山村人马千龄出来说话,支持马占鳌降清。马占鳌是马千龄的同族侄女婿,看到有马海晏及马千龄等支持,便决计降清受抚。结果,左宗棠改编马占鳌部为马队三旗,委任马占鳌为三旗督帮,以马占鳌之子马安良(原名马七五,左宗棠赐名“安良”)为中旗正旗官,马海晏为中旗副旗官。此外,清廷又授马安良、马海晏七品军功顶戴。马千龄因劝降有功,被左宗棠称赞为“良回”,也受到重赏。就这样,马占鳌、马海晏、马千龄等用起义人民的鲜血给自己换取了“红顶子”和清廷的赏赐,从此成为了清廷的鹰犬,这也是“河州三马”的子孙们得以发迹的因由。
马占鳌降清以后,过了十余年即1886年死去,其职务由儿子马安良继任。马海晏有两个儿子:一名马麒,1869年生;一名马麟,1873年生。两兄弟自幼随父军中,熟习军旅生活。后来,马安良、马海晏这支马队并入董福祥的甘军。
再说马千龄,亦有两个儿子十分出众:次子马福禄,生于1853年,在1880年中武举人、武进士,使马千龄家更增添光彩;四子马福祥,生于1873年,从小随父兄习武学文,已显露出不凡的气度。
1895年,河湟地区(今甘肃临夏及青海东部黄河、湟水流域)的回族、撒拉族人民再次发动反清起义。马海晏父子随清军参与了镇压。而马千龄父子也在家乡组织了民团“安宁军”,对抗起义军,曾解救被围清军总兵汤彦和。愤怒的群众将马千龄家宅院付之一炬,并到处“捉拿马进士家的人”,马千龄避走藏区,其子马福禄、马福祥则率安宁军辗转到兰州,被陕甘总督陶模收编为步骑两营,加入进攻河州之清军,不久,也归入了董福祥的甘军,马福禄任督带统领,马福祥任帮统。
1897年,清政府整治军队,编建精锐军,分中、前、左、右、后五军,由荣禄、聂士成、马玉昆、袁世凯、董福祥五人分别率领。不久,董福祥之后军奉调北京附近驻防,马海晏父子及马福禄、马福祥兄弟也随军前往。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津、京,马海晏、马福禄等曾参加廊坊之战,重创敌寇。当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马海晏、马福禄等率河湟子弟守卫正阳门(今前门),与攻城之侵略军展开多日血战。8月13日晚,马福禄乘雨夜率敢死队袭击敌军,在激战中身亡。同时战死者还有其族弟马福贵、马福全等百余人。
这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离北京,马海晏父子及马安良、马福祥等率众护驾。行至宣化,马海晏病死。马麒由哨官提升接任了其父的旗官职务。在晋南风陵渡过黄河时,马安良、马麒亲自掌舵,护驾过河,搏得了慈禧的赏识。在马安良、马麒、马福祥等的护卫下,慈禧和光绪总算平安逃到了西安。
由于护驾有功,不久,马麒升任花翎顶戴副将衔循化营参将,驻兵甘肃扎巴镇。其弟马麟也升任管带、都司等职。而马福祥,则升任甘肃靖远协副将,1904年又升任西宁镇总兵兼阿尔泰护军使,1910年率所部昭武军移防宁夏。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