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最新版的《日喀则粮食志》,其中一句话引起我们的注意:“粮食业也为地区的文物保护作出了贡献。”——正是因为年楚河谷历来有“粮仓”之用,这里的大批粮食需要宽敞的库房来储存,而普通藏民家中并没有这样的空间,于是在那些特殊而动乱的年代里,年楚河谷里的庄园、寺庙等古老建筑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也就得以保存至今。粮食业是这条河谷的文明之母,又继续庇护了这条河谷更深一步的文明果实,那些消失、分解成为农田了的庄园、殿宇和城堡,它们来自土地,也正好是被回收于土地。
如今,年楚河谷中保存最好的庄园是帕拉庄园,也是目前唯一完好的庄园居住聚落的样本。
当时帕拉庄园所在的班觉伦布村,正是以帕拉庄园为核心来布局,如所有的居民都是帕拉家的农奴一样,所有的建筑也是围绕领主的生产和生活来分布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越低,对领主的依附性就越强,这在居住格局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以帕拉庄园为核心,首先是朗生生产生活的场所,然后是4户较贫穷的差巴户,外圈是2户大差巴户和管家家庭。周围3公里以内,散居着主庄园的其他差巴家庭。再扩大到附近的自然村,大多也属于帕拉家族的庄园。
进入帕拉庄园
帕拉家最大的朗生(奴隶)院,如今仍然完好的坐落在帕拉庄园的正南面,是帕拉庄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面积150.66平方米,曾经居住过14户60多名朗生,最大的房间14.58平方米,最小的仅4.0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仅为2.5平方米。
庄园的西面,分布着4户小户,自东向西依次是谢巴家、吉马宁巴家、吉马萨巴家、桑珠吉康家,基本都是4柱的平房;旁边是炒青稞房和两座小朗生院,稍大的朗生院住着5户14口人,小的住着2户6口人,居住状况与大朗生院相同。这些建筑在民主改革后荡然无存。再靠南,曾经是庄园总管家聂巴丹达的5柱平房,但其全家大多数时候都生活在庄园之内。
庄园西南面二层房顶的平台上,建有全村的“生”神祭台,生神称作“格拉”,被看作是生命之神,主管人们的出生和健康。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和六月中旬各祭一次,主人、朗生、差巴户各自前往祭祀,老朗生们因太多出生在江嘎庄园,因而在夏天时还要回江嘎专门祭祀那里的“格拉”。在村子的东面林卡里,有祭祀地神的祭台,称作“域拉”。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从事农业的差巴们在藏历六月之后,每周都要集体举行一次祭祀活动,小心地求神保佑有一个好的年景,不事农业的领主和朗生都不参与祭“域拉”的活动。不过,在家庭遇到特殊事情和佛教节日时,人们就会去更远的、更重要的寺庙譬如白居寺,与寺庙的喇嘛联系。
从庄园建筑内部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以看出帕拉庄园往昔的生活与农奴们生产劳作的简单轮廓。
庄园的底层建筑基本属于仓库性质。这里有储存豌豆的库房,以及存放各种工具以及油菜籽、油菜饼的仓库。东面是储存朗生专用的下等粮食的仓库。过道左边的库房,专门存放牛羊意外死亡后,牧民作为证据交来的皮张及羊毛;旁边的仓库则存放木料、青稞草。南面底层的廊式建筑,是下人们使用的通道。西面的库房一间是种子库,一间是柴火房,这里和旁边的大库房也是帕拉关押“犯罪”农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