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岁清明时

时间:2011-12-21 21:36来源:鑫报综合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祭祀用品

祭祀用品

    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有关清明的种种联想似乎都和愁绪哀思有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当这个历经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款款而来时,我们看到的是沉淀在一抹抹衰草背后的世事百态。2008年4月4日,当清明节第一次与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一起进入国人法定节日的时候,清明节开始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内涵。

    清明节的习俗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也经历了从禁火到祭扫、踏青的变化。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对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清明节是除了春节之外最为重要的节日了。

    古人重礼仪,在面对前生后世、命运流程以及死亡等神秘未知的情况下,清明在“百善孝为先”的前提下成为一个最为固定的节日。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明祭扫的习俗兴起于唐代。唐代也是清明节的鼎盛时期。有研究者认为,在唐宋时期,每年的寒食节或称清明节时候,都有全国性的休假,假日短则4天,长则7天。唐玄宗还于开元二十年颁布了敕令,正式将祭扫定为“常礼”。古代的清明节,除了禁火、扫墓外,由于气候宜人,还有许多游乐活动,包括春游、宴饮、斗鸡、踢球、荡秋千、男女聚会。当此佳节,诗词吟诵之风也十分盛行。

    中国民俗协会副秘书长黄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清明节俗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是因为它符合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拜谒先灵、珍惜现世的共同心理需求。“清明节虽然有祭扫的传统,却丝毫不必哀伤。清明节正值春季,万物复苏,适宜男女出游,相识相恋。这个节日显示出中国人对自然、对人生都有独到的价值观。”黄涛说。

    反思清明

    清明究竟是什么?纪念还是忘却?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我省著名散文作家宗满德先生在其《乡村的颤栗》一文中是这样描绘清明的:“这一天,总和细雨关联,总和灵魂关联。死去的人都长成了野草,像一首凄凉的诗。没有韵脚,没有长调短调。春来了绿,秋来了黄。随风飘散,随火燃烧,点缀一堆黄土。活着的人总不甘心,总要树立一些墓碑,还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死人的名分上。其实,死去的人什么也不需要。该说的话生前已经说了,该做的事生前已经做了。坟头上的一些事情都是还活着的人做给活着的人看的。活着的人总忘掉一些自己的事,总爱操心一些死人的事。将来死了,都要长成一些野草,都管不了生前生后的事……”

    …………

    这是一种理性的反思。

    据史料记载,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是二十四节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无论南方还是北地,清明往往和春天的影子连在一起。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说法。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传说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史料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肆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年清明,人们都会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插柳习俗

    宋人吴惟信 在其《苏堤清明即事》中这样写道:

    “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是一幅宋时清明的全景图。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是什么原因使得平凡的柳条有了如此非同寻常的身价?史料中有许多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也有一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有一种传说认为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无论结果如何,这几种说法至少有一点是相通的——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避邪趋祸。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在我国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开。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在南方,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过去人们把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当作三大鬼节,认为这几天是百鬼讨索的日子,为了辟邪,人们就插柳戴柳。

    可见在古时,柳树在人们的心里还具有辟邪的功用。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昆明西山森林公园风光
  • 清世宗钦赐镏金匾额的“惠远寺”
  • 始建于清嘉庆元年的贵德文庙
  • 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泸定桥
  • 华清池风光无限
  • 兰州清晨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