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丝绸之路飘来的乐声

时间:2017-12-01 11:20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晚报 作者:倪方六 点击: 载入中...

 

    生活离不开音乐,古丝绸之路给中国音乐带来的影响很大。诸如琵琶、箜篌、筚篥、胡笳、胡角、胡笛等都是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


    琵琶,马背民族最喜欢的乐器


    《释名》:“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琵琶是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古苏美尔人发明的。东传西域龟兹后,再传中原。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枇杷”条称:“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但有学者认为《释名》对琵琶得名的解释并不一定正确,古梵语称琵琶为“Bharbhu”,读音与“琵琶”十分相近,或应源于此。琵琶因出胡中,中原人又称之为“胡琴”,所谓“对牛弹琴”之琴,其实是指琵琶。


    早期汉语将琵琶写作“批把”、“枇杷”、“鞞婆”.那么,为何又写作“琵琶”?魏晋时,文人间流行弹琵琶,所以取“琴”、“瑟”等乐器之字形和“批”、“把”之读音,创造出了新字“琵”和“琶”,为这种乐器定名。


    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擅弹琵琶,在南京东晋古墓中发现的多个砖印“竹林七贤”壁画,阮咸都是“弹琵琶”形象,后人干脆用“阮咸”或“阮”来代指琵琶,琵琶别称“阮咸”就是这么来的。


    琵琶有直颈与曲颈和四弦与五弦之分。其中的直颈琵琶,一说是在中国本土乐器鼗(俗称“拨浪鼓”的长柄摇鼓)发展起来的,由秦朝时修北方长城的役夫所发明,故俗称“秦汉子”,阮咸弹的就是直颈“秦汉子”,又称“秦琵琶”.另据西晋傅玄《琵琶赋》,汉武帝遣乌孙公主刘细君和亲,远嫁乌孙国王,为让她在道上不寂寞,令乐工“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这种乐器可称“汉琵琶”.


    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的是曲颈琵琶。唐杜佑《通典·乐四》“丝”条称:“曲项,形制稍大,本出胡中,俗传是汉制。”曲颈琵琶是马背民族最喜欢的乐器,俗称“胡琵琶”,因为最早从西域龟兹国传入,又称“龟兹琵琶”,因适合骑行时弹奏,成为古丝绸之路沿途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称:“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表现力丰富,弹奏方式简单,很快在中原地区流行开来。到隋唐时,琵琶成为当时燕乐乐队中最主要的乐器,产生了一批极富艺术感染力的琵琶独奏曲,如《凉州》、《薄媚》等。


    当时,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以弹琵琶为时尚,军人也把弹琵琶当成一种寄托。唐朝诗人王翰的名作《凉州词》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明朝诗人王世懋《华夷呼市》诗更形象:“大漠高空寂建牙,两军相见醉琵琶。天闲苜蓿多羌种,胡女胭脂尽汉家。”


    琵琶能在隋唐时兴起,与帝王的喜好有很大关系。北齐幼主高恒就酷爱弹琵琶,据《北齐书·幼主纪》:“盛为《无愁》之曲,帝自弹琵琶而唱之。”人们还送给他一个“无愁天子”的外号。隋文帝杨坚未当皇帝前也爱弹琵琶,《隋书·音乐志下》记载:“高祖龙潜时,颇好音乐,常倚琵琶。”隋文帝还能写琵琶演奏词曲,他最得意其中抒发夫妻情的《地厚》、《天高》二首,称帝后定为“房内曲”,令女音乐人演唱。


    箜篌,汉魏流行的时尚乐器


    《隋书》:“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


    箜篌,也是从古丝绸之路传来的乐器。《隋书·音乐志下》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箜篌有竖箜篌和卧箜篌及弓形箜篌之分,隋书中所说的“竖头箜篌”就是竖箜篌,是由波斯传入西域,再传中原的,故古人称为“胡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


    “卧箜篌”则被认为是中国自己的乐器。箜篌初时写作“坎侯”、“空侯”,“箜篌”二字与“琵琶”一样,也是汉以后新造出来的。“箜篌”如何得名?因为有“外传”和“本土”两种不同说法,得名也有两种版本。持“外传”者认为,箜篌可能是古波斯语Cank 音译,法国学者伯希和则认为,“箜篌”来源于突厥语系蒙古支系的kong heou.持“本土”观点者认为,得名与制造者侯调有关。《风俗通义·声音》“空侯”条称:“(汉武帝)始用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以姓冠章耳。”弓形箜篌古人称为“凤首箜篌”,缅甸人称为“弯琴”,汉译佛经称为“琉璃琴”,其共鸣体呈船形,在弓形琴头上雕有凤头装饰,也有的用龙首和蛇首来装饰。公元346年,这种乐器随天竺乐由印度传入中国。


    箜篌的最早发明人,有的认为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也有的说是印度人,因而传入中国的路径也有北线和南线的不同。但相同的是箜篌一经传入即迅速流行,成为汉魏才女必学的乐器。如东汉末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为妻刘氏所作的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称刘兰芝是才艺双全的女子:“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南北朝时,箜篌与琵琶已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两种演奏弦乐器,隋唐更是乐坛宠儿。可惜的是,到明朝时,箜篌渐渐失传了。竖箜篌在传入中国的同时也西传欧洲,称为竖琴(Harp),现在西洋乐器中的竖琴其实就是经过改良的竖箜篌。


    燕乐,融入外来音乐元素的


    隋唐宫廷新音乐


    《梦溪笔谈》:“先王之乐为雅乐,


    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在吹奏乐器中,传统的筚篥、胡笳、胡角、胡笛等乐器,也都是从丝绸之路传过来的。其中的筚篥,有“必栗”、“悲篥”、“贝蠡”等多种写法,以芦茎为簧,短竹为管,乃一种竖笛。南朝宋何承天训诂书《纂文》称:“必栗者,羌胡乐器也”.唐朝诗人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诗称:“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凉州胡人为我吹”一句,反映了中原在引进西域乐器的同时,还引进了音乐人才。丝绸之路引进的第一支曲子,据传是张骞带回来的《摩诃兜勒曲》,晋崔豹《古今注·音乐篇》称:“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摩诃兜勒》是不是张骞带回来的存疑,《摩诃兜勒》是佛教音乐,应是佛教传入东汉后的事。


    中外音乐交流的标志性年代,是东汉灵帝刘宏在位时(公元168-189年在位),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作用凸显。《后汉书·五行志一》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汉灵帝这一举动,在中原掀起了一场“胡化运动”.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西域音乐人和乐曲仍然大受欢迎,据《隋书·音乐志》,魏太武平河西后得“西凉乐”很高兴,称“国伎”;北周(公元557年-581年)皇家飨食时,惯用高昌音乐;开皇六年,西域高昌向隋朝献《圣明乐曲》。


    在丝绸之路音乐交流史上,对中国音乐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次出现在北周时。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周武帝宇文邕娶突厥公主阿史娜为皇后。作为陪嫁,突厥王召集西域各国的杰出艺人组成一支高水平乐队,随阿史娜来到周都长安。龟兹着名乐师白智通也在其中,被推为“总教习”.另外还有一位音乐造诣极高、出身于龟兹音乐世家的西域音乐家苏只婆。


    苏只婆擅长弹奏琵琶,还精通龟兹音乐宫调理论,他将西域的“五旦七调”乐理无私传授给内史大夫郑译,促进了西域与中原音乐的交流。在“五旦七调”乐理基础上,随后发展出了代表隋唐音乐最高成就的“燕乐宫调”.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称:“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燕乐吸收了“胡部”的西域音乐元素,又称“宴乐”,是隋唐至宋朝宫廷宴饮时演奏的歌舞音乐,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极高的娱乐欣赏价值。


    有学者考证,白智通和苏只婆或许是同一人。但不论真相如何,苏只婆已成丝绸之路音乐交流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这是不争的事实。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中国古代也有“妇女节”吗
  • 古丝绸之路给中华医学带来的巨大影响
  • 古丝绸之路给中华医学带来的巨大影响
  • 从古丝绸之路走来的狮子
  • 古丝绸之路给中国饮食文化带来的影响
  • 古丝绸之路上商旅为何最爱骑骆驼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