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荣:尖底瓶是酿酒的专用器

时间:2017-07-20 14:1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王琦荣 点击: 载入中...
  在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陶器开始出现多样化,按功能分为炊器、盛食器、水器等,同时用于碾、磨各种粮食而产生的石制工具也大量出现,如磨盘、磨捧等。在考古、收藏界倍加关注的尖底瓶,小口、细颈、溜肩、长圆腹、尖底的尖底瓶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多年来争议不断,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尖底瓶属于汲水器,用以从河中取水。它是利用重心来调节平衡的器物,空的时候倾斜,装水不多不少时直立,水装多了就翻倒,是体现古人智慧一种器物等。其实这是一种想像出的来结果,现经实验证明它不是汲水器。最严重的是将这种错误认识理解己进入到中学生的教科书中,将一种没有完全确定的说法当成定论来传授,是非常不严谨的事。
 
  
  尖底瓶以史前文化研究的内容进入中学教科书本是一件好事,对这种探研性的学习话动应该得到赞赏和肯定,但作为教材,教育话动应该尽可能严谨,导向要正确生动话泼,思路开阔的探究课,这种探究话动应尽可能的建立在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否则“探究”就成了游戏而不是历史课,建议国家教育部门能够从新研究和审议尖底瓶的相关问题。
  
  笔者不解被学界认为的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并说有什么力学和重心原理等,从大量出土的各种大小不一有耳无耳尖底小口的尖底瓶实验证明,根本不可能和汲水有关,这种错误的汲水结论和认识不知是怎么产生来的,是经过科学研究,还是经过实验呢?最让人不解的是个别学者错误的认为却被社会和一般知识分子接受,时至今日这种错误还在漫延,凡是有尖底瓶的博物馆还在向民众错误的宣传讲解尖底瓶是打水汲水的专用器。
 
  
  尖底瓶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不仅在我国出现,同时还在古巴比论、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第安都等国有大量出土,时间上跨越了新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在中国的出现约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晚期到整个石岭下时期(西安的半坡类型与石岭下基本同期,在甘青宁地区将这一时期归纳为石岭下时期,故用之)其主要分布在谓河流域陕甘青地区,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不同的器形风格;大小不一、有耳无耳、小口和喇叭口之分等,但有一共性那就是全是尖底形。
 
  
  这种小口尖底鼓腹陶器形有点像今天的暧壶的内胆,这让人想到了它与盛水有关,还有长径小口让人想到了它的密封,这种特殊的尖底让人想到了它只能固定放置。那么这种装有液体而需要密封还需要固定放置储存的物器?令人想到了酿酒或酿醋等,显然酿酒的可能性要大此。另就从尖底瓶的小口来分析;小口能减小空气的接触面积以防止酸败,如果装满就可能做到几乎无空气存在的可能,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采用细长的瓶体,可以促进渣滓的沉淀,尖底可以有效地集中沉淀杂物,促进酒的澄请度,也能澄清酒精的醇度。
 
  
  从文献资料中看中国酿酒的习俗起源一般认为出现在有确凿的饮酒器的新石器时代,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岐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一种古老的酒——醴酪,是用动物的一种乳汁酿成的甜酒……,公元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还有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了“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从以上文献记载加上出土的与洒有关的文物证明在黄帝时期至夏禹时代酿酒行业己经相当的成熟,酿酒的起源远在此之前。
  
  再探究一下和酿酒有关的文字与它的形成原因,发现这非常有意思的事,从酿酒开始到酒的发酵、再到酒的醇度一直到饮酒醉人,这几个”酿、酵、醇、醉”字形来分析,都离不开“酉”傍,在看一下中国目前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的酉的形象“0”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尖底瓶,众所周知中国文字是由物象概括成的象形字,单就从这个尖底瓶形象延申出的字来分析,加上水就是酒,没有水就是与酒有关的容器。顺着这个思路在来分析一下,出土的各种实物陶器都有它的用途和名称,而都是一个字;碗、盆、盘、钵、瓮、罐等,那么今根据它的外形定名的三个字的尖底瓶最初的原名是不是叫“酉”呢!笔者在大量出尖底瓶的谓河上游一带走访考察时发现了一句方言;“个酉的很”意思是说我富的很,这句话的起因是不是六千年前的人说有酒或是有酿酒的“酉”就富的很的意思呢!请各方专家研究研究。
 
  
  2013年笔者在走访考察石岭下类形遗址时发现一处悬挂在崖面上的石灰地面线(横长约4m左右)石灰厚度5mm左右,石灰表面非常平正光滑,质地细腻,不知当时是用什么工具摸的,在石灰地面中央段有一尖底瓶,瓶身埋在地下,瓶口略高于地面上,此尖瓶长约55cm,瓶口在石灰地上5cm处,其余身部全埋在地下。并在瓶的前方(右边)80cm外,石灰地面下40cm外发现一处火烧的细长通道,横长约70cm,有火烧的痕迹和木碳等灰层。类似于现在当地人用的火炕,同时在石灰地面线上发现了一此骨器和石器,其中有一骨饰品极为精美,为半圆形状,宽3cm长的12cm残,四角有孔,厚1,5mm左右,上有刻有三条横直线,在线中两横中刻有大小不一致的平底小圆点,让笔者不解的事这此小圆点直经2mm左右,坑凹里不是尖底而是平底,有点像今天的机械钻头钻的,不像是用尖锥器所钻,四角的小孔显生是用来系绳所用的,整个形象就象今天女人发卡。
  
  从以上石灰地面到尖底瓶的放置位置及取暧的火加炕上精美的骨饰品,显然是在这时期的遗址中不多见的,如果没有火炕会想到祭祀有关,火炕的出现表明它与权利或材富有关,应正了那句方言的来源;“个酉的很”。同时还证明了尖底瓶是固定的放置在房子里储存液体的器物。
 
 
  
  从尖底瓶的位置并需要将身理在地下的器物还要能保值一定的温度的储存器。这让我想到了当地(石岭下村)的一种原始而简单的酿酒做法;先将其粮食小麦或谷子加少量的水,清泡一夜后放入一种当地叫茶凹的石器用尖底石锤上下处也就是上下砸,但是要控制好力量,不能将其砸碎,目的是去粮食外皮,谷子去皮后就叫小米,这是一种很原始的做法,然后在将去皮后的粮食放入锅中熟成八成熟,去水凉干加上曲,放入盆中用大片的核桃树叶封其口后用棉被包裹严实好几层,放到有火炕的屋子炕角横温的位置等发酵,四五天后屋子里就漫漫闻到一种酒香的味道,这时叫秠子可以吃,味酸甜酒精度很底,但吃多了也一样醉人,如将其装入小口小底大肚子的坛子密封好放在窑里或埋在土里时间越长酒的醇度就越好。这是当地的一种传统原始的做法,和今天酿酒基本是一个原理。
 
  
  从石岭下时期大量出土的圜底盆及大型的加沙陶器不难看出这此烧黑的陶器是用来煮粥的专用器,(因尖底瓶质地细薄一烧就破,只有加沙陶才能烧煮)值得更注意的是在这此尖底瓶的残片和尖底的内壁上发现了有明显的土黄色的残留物,现经中国科学院化学分析证实这此残留物中有淀粉粒、植硅体,这此残留物中还有丰富的黍和大麦颖壳的植硅体,其中淀粉具有经过发芽和酿造产生的形态变化的特征,化学分析还发现有草酸。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2004年对中国河南贾湖遗址陶器壁上的附着物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证明附着物内发现有酒石酸的成分,表明中国先民早就会酿酒,被证明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酒,其原料主要是稻米、山楂、蜂密等。
 
  
  从以上科学分析证明尖底瓶是用来酿酒的专用神器,这种细长尖底瓶和今天酿造碑酒便用的锥状休的容器具有同样的原理,就是有利于酿造过程中沉定渣滓。同时也有利于内液体的均横发酵,这种器型在仰韶时期以细长的形式出现,到了石岭下时期有所变化,变短变粗,在由这种尖底器延申出的小口小底大肚子的历代酿酒坛子同出一辙,这种坛子既保证了密封和稳定性,也利用了空间。(本文作者王琦荣系:石岭下彩陶博物馆馆长)


声明:本网发布的内容属原作者和本网站共同所有,未经作者和本网站书面认可,不得转载。 声明:本网言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