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是第41个博物馆日。近年来,我国民办博物馆发展迅猛,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亮点,在传承历史文化、承担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与国有博物馆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资金来源单一,藏品维护、人员管理等支出困难,民办博物馆的生存状况一直以来并不乐观。博物馆经营者们正在寻求突破之道。
在河南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展出的2000多件藏品多来自社会爱好者的收藏。工作人员逯宁介绍,“这些我们能够看到的每一件藏品进来以后都是要编号,上报文物局做备案的,这样可以杜绝文物私下买卖。”
记者在郑州调查发现,和国有博物馆不同,当地民办博物馆的展厅布置较为简单,展品摆放紧凑,而且大部分展品没有背景、规格等相关资料介绍。一些民办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国家对民办博物馆有一定的扶持,但在实际运作当中仍然存在资金、人员、场地等问题。逯宁介绍,“现在民办博物馆不像大型国有博物馆全部由财政支付,我们软件不够,力量不强,不像国有博物馆,国有博物馆的讲解、伸展策划、研究力量都非常雄厚。我们这些藏品摆放的有些集中,明显场地不够,但场地租赁费用又特别大。我们博物馆专业鉴定人员、古董专家、管理人员非常匮乏。”
青岛的一家民办博物馆--古毯博物馆也面临着类似问题。博物馆副馆长邹曰鹏介绍,博物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展示的是十八、十九世纪生产的精美地毯,每年参观者数量在两万人左右。不过,每年的经营成本则要达到六七十万,目前博物馆仍然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最近博物馆已经开发了一批复刻衍生毛毯制品,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摆脱困境。
申办设立的民办博物馆藏家、民营企业也越来越多,民办博物馆显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探索一条健康、良性的发展之路,是所有民办博物馆都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今后民办博物馆如何更好的发展,满足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市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市民1:真正的收藏在民间,国家能拿出资金当然更好了,这样对群众的精神文化来说是有力补充。
市民2:民办博物馆如何走市场化的路子是需要考虑的。
目前山东省青岛市各门类博物馆已经达到上百处,注册在案的有73处,其中民办博物馆的数量在一半以上。去年青岛市市北区新开了一家名为“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这一博物馆采取“民办公助”的模式,政府投入大量扶持资金,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博物馆的运营困境,目前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博物馆创始人张新宽表示,“我们这里还举办讲座,让观众动起来,就是体验。如果仅仅是参观完就走了,参观一次他不会再来。经常不断地搞点活动,他来一次还可以再来。”
青岛市博物馆学会会长马庚存认为,“民办公助”的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未来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中,政府需要承担更多。大量的展品要修复,展出的条件要更新,宣传的手段要加强,甚至是增加员工都需要政府从文化事业的角度来予以支持,让这些博物馆生存下来,要发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