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这听起来当然是一件很美、很棒的事情。看看那些古典的、穿越的影视剧,家庭医生似乎都是贵族的专属享受,如今普通市民也能拥有“家庭医生”,这难道不令人欣喜吗?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人口众多,在医疗资源的供需关系上很不平衡,不少地区、不少领域面临医护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例如,《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儿科医患配比严重不足,全国范围内的儿科医生缺口可能高达20万。如此语境下,如果我们还期待着自家宝宝有个家庭医生,生病了不用再去儿研所、儿童医院排长队,这是不是奢望呢?
显然,要大力推广家庭医生,最需要的就是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家庭医生基本上是全科医生,老年病、慢性病、儿科、急诊都要懂,这就对医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得知如今卫生部门已经大力加强“5+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项目,开展全科医师特岗计划试点,推进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推行医师多点执业。这一系列举措,必然会有效充实家庭医生队伍。
与此同时,我们想知道的是,那些已签约的家庭医生目前所对应的签约家庭是多少?未来将会达到多少?显而易见,家庭医生的“签约率”虽然重要,但家庭医生们签约之后能不能忙得过来更是和大家的切身体会息息相关。
新华社6日消息称,截至3月底北京市常住人口签约家庭医生的已达764万人,但相关报道中并没有说明和这764万人签约的家庭医生达到了多少……我们期待,随着有效充实家庭医生队伍的相关举措不断落实,每个医生所对应的家庭数目能尽可能地降低,每个家庭均摊到的服务不断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医生也应该扬长避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比如说,相比较而言,西医分科分得更细致,而且西医的诊断过程往往需要做检查,需要医院里各种医疗设备的辅助。但是中医讲究五行和望闻问切,这就更适合全科医生上门服务。从患者的角度来说,急病、大病更倾向于去大医院,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和慢性病的恢复,交给中医则更符合大家的心理。所以,培养全科医生的时候,不妨更多地培养一些中医人才。
我们肯定不能指望着和我们签约的家庭医生只操心我们家的健康。在这样的状况下,为了避免家庭医生疲于奔命、忙不过来的情况,“互联网+”也应该发挥出更多的作用。当然,首诊或者病情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还是需要和医生“面对面”,但是慢性病的日常管理、偶感风寒的小病小灾、健康问题的咨询,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进行。这样一来,我们的家庭医生就可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病情更复杂的患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