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间送粮沉船“洛阳二号”驶进回洛仓

时间:2015-01-04 10:49来源:大西北网-大河报 作者:段伟朵,程召辉 点击: 载入中...

    2013年9月,偃师首阳山义井村洛河滩发现古沉船,经专家鉴定为清代船只,这是洛阳市首次在洛河沿岸发现古沉船。今年8月份,这艘被命名为“洛阳一号”的古沉船被整体搬迁至回洛仓。


    在清理发掘“洛阳一号”时,专家还发现了另一艘船只。专家在“洛阳一号”搬迁完毕后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其与“洛阳一号”时代基本一致,但残缺比较严重,有折损,将其命名为“洛阳二号”。2014年12月29日,“洛阳二号”正式“起航”,也被整体搬迁至回洛仓。


 

 

【现场】历时约4小时,“洛阳二号”成功搬迁

 


    2014年12月29日上午8时,阳光很好,微有寒风,长期关注这两艘古沉船的大河报记者再次赶到偃师市首阳山镇义井村,见到了已经整装待发的“洛阳二号”,已在这块土地上“沉睡”百余年的它静静地停驻在洛河滩,等待着再次“起航”.


    上午9时30分,巨大的吊车“出马”,被钢条、木板、毡布包裹得结结实实、稳稳当当的“洛阳二号”缓缓离开地面。在众人协作下,经过20分钟空中运转,“洛阳二号”稳稳落在了板车上。


    所有的固定工作完成后,装载着“洛阳二号”的板车启动,顺着坡道开上河堤,然后向东走207国道、310国道至回洛仓遗址,全程19.6km。中午12时40分,“洛阳二号”抵达回洛仓;1时10分,船只被放置在提前砌好的水泥台子上,与“老邻居”“洛阳一号”重逢。整个搬迁过程历时约4小时。


 

 

【发掘】系民间制造,发现锡壶、铁油灯等遗物

 


    “‘一号’搬迁完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对‘二号’的考古发掘工作。”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张如意告诉记者,有了“洛阳一号”的发掘经验之后,“洛阳二号”的考古工作轻松了不少,经过两个多月的发掘,船的外观整体呈现了出来。


    “‘一号’相对完整,船身基本是朝上的,遗憾的是,‘二号’残缺程度比‘一号’严重。”张如意介绍说,“洛阳二号”古沉船底朝天倒扣在河边的沙堆上,前半部保存较好,残存有7个船舱,后半部缺失,在船的东南部散落有船体的木质构件。船体现存残长12.6米,底宽1.83米,残高1米左右,船体结构与“洛阳一号”基本相同。船体北侧链接有四抓铁锚,铁锚与船体间有长约8米的铁链。


    在船体东北2——3米外,出土有粗瓷坛、瓷罐、锡壶、铁油灯、木钻、木锛、斧等遗物。从船体的大小、形制和制作工艺来看,“洛阳二号”应是由民间制造的、用于运送粮食等物品的船只,推测其被洪水冲压而侧翻。张如意表示,“洛阳二号”的形制、材质、制作工艺等与“洛阳一号”相似,推断其时代亦为清代。


 

 

【波折】寒冷、风沙、渗水,让船“挪窝”并不顺利

 


    虽然有了搬迁“洛阳一号”的经验,但“洛阳二号”的搬迁保护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一天不抽水,这里就能被淹。”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专家赵俊卷介绍说,“洛阳二号”发掘期间洛阳曾连续大范围、长时间降雨,造成洛河上游水位上涨,周围沙土不断浸出水来,工作人员遂在沉船周围挖了一条宽10厘米的防水沟,使周围沙土浸出的水流入水坑,然后用水泵把水抽到河里,大约20分钟抽一次。这样,工人们干活的场地才慢慢变干,才能继续开展工作。


    “二号船的位置比较扭曲,‘打包’的难度大大增加。”赵俊卷说,既要实现整体搬迁,又不能改变船体各构件的位置,在对船体整体包装前,必须先把一部分个体构件保护、加固后,才能进行下面的整体加固、包装。有时,操作空间非常狭小,工作人员需要弓着背、弯着腰在船体下工作,船体里的沙子会不停掉落在大家的衣服里,有时连眼睛都睁不开。


    记者2014年12月29日在工作现场站了半个小时后,手就被冻得难以握住笔了。但赵俊卷表示,他们最怕的不是冷,而是风。“风一刮,河滩黄沙弥漫,根本睁不开眼睛,头发里,衣服里都是沙子,每天都必须换衣服。”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考古专家和工人们还是加班加点,按时完成了搬迁工作。


 

 

【计划】请专家对其进行全方位保护、展示

 


    记者现场看到,“洛阳二号”整体被数不清的钢条包裹,像是一个奇特的迷宫,被保护得十分妥当。“保护的工作,跟发掘是同时进行的。”赵俊卷告诉记者,“洛阳二号”在河滩经过一百多年的自然变迁,船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腐蚀、霉变、碎裂、变形等,工作人员采用许多技术手段和高分子材料对其进行了保护。同时,由于“洛阳二号”是底朝天倒扣在沙堆上的,内部结构不明朗,工作人员遂使用木板、毡布、钢条等各种材质,对不在船体表面的每一个船体小构件进行物理加固和包装,再把船体用钢木结构混合体包装成一个整体。“绝对是量身定制,钢条被截成30厘米、10厘米,甚至5厘米,一点一点固定每一个构件。”


    “两艘古沉船的发现意义重大,这是洛阳市首次在洛河沿岸发现古沉船。”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主任赵晓军介绍说,古沉船发现位置距东汉洛阳城郭城东墙300米左右,遗址地处原隋唐洛阳城漕渠(通济渠)故道上,也是汉魏洛阳城阳渠南枝的一部分,是汉魏和隋唐时期漕运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沉船的发现为大运河洛阳段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洛阳市文物局在上报国家文物局后,决定将两艘古沉船都暂时存放回洛仓。回洛仓是大运河沿线重要的粮仓遗址,是以洛阳为端点的隋唐大运河的实物例证之一,将古沉船“安置”在回洛仓,能更好地展现洛阳漕运和大运河的历史。


    赵晓军介绍,搬迁成功后,工作只完成了一部分,随后,文物部门将聘请文保专家,对古沉船设计保护、加固、清理的方案;聘请专业的规划人员,为保护加固后的古沉船设计科学的展示方案,将这两艘船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展示出来。


 

 

新闻背景:玉米地里出现一艘古船发掘时发现它还有个“兄弟”

 


    2013年9月份,一次偶然,义井村村民在自家玉米地里发现了被水冲开的地面,露出了船只的部分,随后,考古专家介入,经过考古发掘,初步推断古沉船的年代为清代,这是洛阳市洛河沿岸首次发现保存较好的古沉船,被命名为“洛阳一号”.


    据介绍,这艘古沉船全长20.15米,深埋地下约4米,南距洛河河床约480米,北距河堤约50米。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经过前期准备,2014年8月2日,古沉船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的帮助下,整体“搬迁”至回洛仓。


    令人惊喜的是,在对“洛阳一号”的考古过程中,专家在其东南方向不远处发现了另一艘古船,这艘船仅露出部分“容颜”,与“洛阳一号”之间由铁链相连,专家初步估计两者为同一时期的船只。


    考古专家利用3个月时间,揭开了另一艘古船的全貌,并将其命名为“洛阳二号”.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河北磁县发现清代王氏族谱 距今有190多年历史
  • 湖南永兴县发现清代石闱子 为褒奖当地人才辈出而立
  • 捐赠古墓石构件村民获奖励 疑似出自清代王爷坟
  • 湖北襄阳现清代“村规民约”石碑 已就地保护
  • 6件禁出境文物被查获 含清代粉彩折枝四季花卉纹碗等
  • 河南现“清封武德骑尉墓”碑 可助研究清代职官制度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