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至14日,第二届中国农谷论坛暨纪念屈家岭文化发现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召开,活动主题为“屈家岭文化与智慧农业”.
国家农垦局、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省文物局等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论坛和研讨会。“自从1954年首次发掘,很快就被命名为‘屈家岭文化',争议最少,这在考古学史上很少见,这处遗址特征太突出了。”屈家岭文化发现已有60周年,北京大学教授赵辉提起来仍不免激动。
屈家岭遗址是楚文化的源头
1954年,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配合石龙过江水库工程,与中科院考古所联手进行抢救性发掘,首次揭开屈家岭遗址面纱。1956年和1989年又进行两次发掘,发现100多处遗址,出土大量蛋壳彩陶、彩陶纺轮,城壕等器物和遗迹,还有大量稻作遗存。
这座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孕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中国社科院考古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朱乃诚说,屈家岭发现的大型聚落遗址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征,并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
全程参与发掘的王劲先生说,屈家岭遗址是解放后江汉地区发掘的第一个遗址,也是长江中游发掘的第一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氏族酷爱艺术,彩绘和造型艺术水平较高,与南北原始文化交融中,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烧造出陶胎薄如蛋壳的彩陶,其制作和烧造技术水平之高,让人惊叹。屈家岭文化中的陶鸡、陶羊、陶兽等红陶小动物等陶塑造型工艺品,反映了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安平说,屈家岭文化出土的粳稻粗、短,已具现代水稻栽培特点,它将我国水稻人工栽种史由汉代一下往前推到5000多年前。鱼米之乡江汉平原稻作农业在屈家岭文化时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原荆州博物馆馆长张绪球说,之前出土的纺轮,大而笨重,只能纺粗纤维。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彩陶纺轮,数量多,小而薄,纺出的线更细,织出的布更薄,做出的服饰更舒适精美。
研究先秦史的武汉大学罗运环教授认为,夏、商时期是荆楚之地的先楚文化时期。传说时代的江汉地区,夏代以前曾是苗、蛮的活动区域,屈家岭文化是三苗中的一支创造的,也可认为是楚文化的源头。
专家建议:让文化遗址“活”起来
经过三次考古发掘的同屈家岭遗址,发掘总面积仅1045平方米,不足总保护面积的千分之一,“仅相当于开了几个小窗口。”张绪球说。冯天瑜教授认为,屈家岭遗址考古发掘不足,应在条件许可情况下积极而谨慎地开展发掘工作,进一步丰富其文化内涵。通过建设遗址公园,让屈家岭文化“活”起来。
省文物局副局长王风竹说,屈家岭遗址自发现至今,保存状况基本完好,未出现大规模建设性破坏,为下一步保护提供先决条件。屈家岭遗址正努力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农耕文明圣地,将会极大推动中国农谷战略。
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平认为,屈家岭遗址是农耕文化的代表,它的兴盛、衰落和消失,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有一定启示意义。下一步,考古规划将分重点进行,探寻大的墓葬区、稻田耕作遗址,以及城壕等,以进一步提炼屈家岭文化价值。
荆门市已成立屈家岭遗址保护处,制定屈家岭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该规划面积168公顷,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遗址博馆,原风貌地展示先民的居住区、墓葬区、稻作农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