讹传多年被当地人称为“刘皇冢” 或“刘王冢”的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开国皇帝刘龑(刘岩)的康陵,发掘后却惊现为刘龑兄长刘隐的德陵;而在其东南约800米、湮没300多年的康陵,又从最初认为的“唐宋墓”,到发掘之初的“南汉郊坛”,真相大白后却为刘龑的“康陵”……康陵德陵发掘10年后,亲历广州南汉二陵发掘全过程的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张强禄昨天接受本报独家专访,首次向媒体透露当年康陵、德陵发掘时不为人知的真相。
据介绍,依托德陵和康陵建设的“南汉二陵博物馆”日前作出重大调整,立项占地从10万平方米增加至33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约为3.9亿元。原本计划于2015年建成的南汉二陵博物馆,目前进入重新申请用地立项的审批中。
假康陵惊现大量官窑青瓷器
根据大量史籍记载,刘龑墓葬于北亭洲,明崇祯九年秋被人发现,并且发现哀册文碑上面刻有“康陵”,当地村民称之为“刘皇冢” 或“刘王冢”.而刘龑的兄长刘隐的德陵则只见于文献所载,只知道它位于海曲,就是小谷围岛北亭村附近,但明清两代文献中均无德陵被盗、见于后世的记载。
2003年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进驻北亭村复查康陵位置,现场暴露地表的墓室券拱和被掩埋一半的盗洞口,还散落着墓地封门石板,民间传说的康陵位于北亭村金斗里东侧约50米的青岗北坡上,这里曾被北亭村村民挖作防空洞,甚至在土坡上放牛。
正式发掘当年6月份开始,因为该墓已多次被盗,考古队员们并不指望再有什么重要发现,从封门盗洞入手清理墓室。单调无趣的“挖土方”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所谓的“刘王冢”墓室全部清理完毕,却只在前室近封门处发现10余片应属随葬品的绿釉陶屋的残件,以及一块方形素面无文字的石碑。根据史书记载,石碑应该是留有详细记载文字的“哀册文碑”.
重见天日的昔日盗掘现场却惨不忍睹:地板砖全被撬起,地面还留下两个深挖30~50厘米的坑,“这正印证了村民的说法:该挖走的早就被挖走盗光了。”
清理完墓室接着发掘墓道。考古队员注意到,地表覆土回填的墓道并没被扰乱过,距地表1米深左右的墓道填土是碎砖夹原坑山冈土分层有序填埋。在墓道底近封门处,挖开泥层却让队员们十分震惊:一个器物箱整齐排列着272件青瓷罐和釉陶罐,这是广州第一次发现如此众多的五代官窑瓷器。其胎质坚硬,釉色青中闪灰,晶莹透亮,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珍贵的五代瓷器立即引起关注,文物部门第一时间确定了原址保护方针。
真康陵千呼万唤始出来
谜团1 是墓壁还是陵园?
“就在对‘康陵’全面发掘时,另一批考古队员进军大香山,紧随而来的是更迷乱的疑团。”
2003年3月的一天,考古队员首先在大香山东南坡荔枝林的断坎壁上发现一段出露1米长的青灰砖壁,当时被认为是一座唐宋砖室墓的墓壁,推断面积约10平方米。“砖室墓”当年6月底开挖,发掘进入第3天就发现不对:“砖壁”范围怎么越揭越大,两端曲尺状西折,内填较纯净山冈土,而且有大量散砖堆积,显然不是砖室墓,而是建筑基址。
专家用锄头砍刀劈出一条路,一个碎砖杂土围绕的砖包土暴露出来。这个圜丘状的“瓦碴岗”地层中陆续发现板瓦、瓦当、滴水等建筑构件,而且时代特征明显,开始我们判断是一处成组的大型南汉建筑类的遗址,发掘计划重新调整。
考古发掘直到2004年10月中旬才结束,实际发掘面积近10000平方米。最后露出真容的陵园布局竟然达到约12800平方米之大。包括地宫、垣墙和遍布四角的角楼。
谜团2 是陵墓还是祭坛?
当发掘进行到2003年7月下旬,完全清表的“瓦碴岗”:外面是一圈碎砖含少量瓦片夹杂红黄土,中间是一周下大上小逐渐内收的包砖壁,内包纯净山冈土分层夯筑的土芯。顶部已经被破坏,侧面看就似一个覆钵状的土坛,很像一个祭坛,大致呈倒“品”字形排列的建筑遗存。据南宋方信儒在《南海百咏》里的记述,这个实为康陵陵台的封土丘当时却被当作祭天“郊坛”.之后,中央电视台还向全国播发了广州发现南汉祭坛的新闻。
“哀册文碑”现真相
2003年9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弘、孟凡人、安家瑶一行现场论证并建议:清理晚期扰乱的堆积,继续揭露“坛体”.“坛体”周边因此得到全面发掘,呈现出一个方形基座上为砖包夯土“圜丘形”建筑。
“圜丘形”建筑是“坛”还是“墓”?10月29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张忠培、黄景略、傅熹年、徐苹芳一行莅临现场,提出可能是“陵墓”而非“祭坛”的卓见,并建议完全揭露晚期盗扰堆积。
清理工作进行到11月18日,距“坛体”顶部约2米的深度惊现洞口,洞内券拱顶赫然显露:墓内淤积土几乎堆至墓顶,由此被确认是“墓室”,南边缺口位同样有一个盗洞直穿墓顶。两个盗洞自上而下逐层发掘,不断发现南汉、宋、明时期的陶、瓷、玻璃器残片,越往下南汉时期的青瓷片、玻璃碎片越多,显然被盗扰多次,且年代还比较早。
最惊喜的一刻出现了:发掘到前室靠封门处,居然竖立着一通保存完好的“哀册文碑”.首题“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38行共1062字,自铭为南汉高祖“康陵”,于大有十五年(942年)四月崩,于同年(光天元年)九月“迁神于康陵” .清人记载的“一碑当穴门而立”正是它!原先的“刘皇冢”是德陵!
专家分析解“乌龙”
以讹传讹传了数百年的文献错误终于被纠正,但是“瓦碴岗”矗立大香山逾千年,当地老百姓为何不知道下面是空的?对此,张强禄从康陵被盗年代推论原因。
从考古发掘情况看,打破康陵墓室和陵台的盗洞共有7个,其中3个直入墓室。但明代之后却再没有盗洞打破墓室,之前盗洞口也逐渐被土堆积覆盖,后人也就不知道下面另有洞天。根据文献流传的康陵“哀册文碑”碑文推测,康陵被盗之后不久,即有人抄录过碑上主要内容,但自清以来,并未有人再次进入康陵墓室抄录或拓印碑文。当地人也只知“瓦碴岗”而不晓“康陵”.史料记载显然是把德陵和康陵混为一谈。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