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和来俊臣都死于酷吏之手,是不是因为恶有恶报呢?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关键是武则天想要除掉他们了。不光是周兴和来俊臣,新旧《唐书》所记载的二十七个酷吏不是被处决,就是承受不了内心的压力自杀或者发疯,没有一个善终。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把这些帮她打江山的功臣送上断头台呢?
两个原因。第一,她已经用完这些人了。她利用酷吏来打击反对派,巩固了武周的江山。但是,一旦统治真的稳定下来,这些人的历史使命也就结束了。而且,这些人的存在还会成为她的负担。为什么呢?首先,这些人会有损于她的形象,让人们觉得她是淫刑之主;其次,这些人势力太大,都侵夺了武则天的神圣皇权了。来俊臣死后,礼部侍郎马上向武则天自首,说他过去迫于来俊臣的压力,每年都要任命几百个来俊臣的亲信。武则天质问他为什么拿国家官职做人情,侍郎说:"臣负陛下,死罪!臣乱国家法,罪止一身;违俊臣语,立见族灭。"可见皇帝的威力还比不上来俊臣,武则天一生追逐权力,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呢!既然酷吏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留下来有百害而无一利,那么,"狡兔死,走狗烹"也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酷吏自身素质太低了,缺乏转型的可能。酷吏大多出身社会底层,好多人甚至大字不识一个,这样的文化素质让他们没法胜任别的工作。比如说以前提到的文盲酷吏侯思止就经常闹笑话。他在洛阳当官,洛阳有一个地名叫白司马坂,侯思止不大认字,把"坂"字看成谋反的"反"字,还以为是一个叫白司马的谋反了,在这儿被砍的头。当时有一个将军叫孟青棒,他又以为是一种刑具,用来打人的。所以一审问囚徒他就说:"若不承认是白司马,就让你吃孟青棒。"犯人莫名其妙,后来知道是这么回事,好多人都在心里窃笑。长寿元年(692年),曾经帮助武则天平定李敬业叛乱的魏元忠也被人告发谋反。侯思止提审魏元忠时,又露怯了,对魏元忠呵叱道:"急认白司马,不然,即吃孟青棒。"魏元忠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侯思止太生气了,一个犯人敢笑我,就把魏元忠的脚绑起来,拖着他走。魏元忠说:"我命薄,骑驴摔下来了,脚却被鞍镫挂住了,所以被驴拖着走。"侯思止更生气了,接着又是一顿暴打。魏元忠终于发火了,说:"侯思止!你要杀我就杀,说什么谋反不谋反!你好歹也是国家官员,居然说什么白司马、孟青棒,总有你吃亏的时候!"侯思止不懂啊,以为白司马、孟青棒是犯忌讳的话,吓坏了,连忙给魏元忠松绑道歉,说:"思止死罪,幸蒙中丞指教!"这件事一下子传开了,连武则天听了也忍俊不禁。这样素质的官吏,怎么可能不被淘汰呢,等着拿脑袋祭旗吧。
从废黜中宗李哲到处死来俊臣,酷吏政治持续了十四年之久。唐朝以来,任用酷吏一直是人们批评武则天的最主要罪证。那么,回首这段血腥而又纷繁的历史,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武则天的酷吏政治呢?
必须承认,酷吏政治有它极其恶劣的一面。首先它严重破坏了司法制度。唐代号称律令制社会,武周王朝的司法体系承自唐朝,本来也很完备,但是在酷吏横行的时代,原来的法律条文和司法原则都成了一纸空文,无法再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酷吏政治也破坏了人心。君臣之间互相猜忌,大臣为了自保,只能装聋作哑,苟且偷生。当时的宰相苏味道有一句名言,说别人要是问你问题,绝不能正面回答,要模模糊糊地回答。可即是不可,不可即是可,凡事无可无不可,所以就留下来一个成语叫做"模棱两可".连宰相整天说话做事都似是而非,公事还能办好吗?所以在武则天手下虽然有不少很能干的大臣,但是再也找不到魏徵那样的直臣了。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酷吏对于武则天的统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如果是开国皇帝,必然都有自己的佐命功臣;如果是女主执政,又都会有外戚帮忙。武则天既是女人又是开国皇帝,可是她既没有佐命功臣也没有得力的外戚,而她遇到的阻力又那么大,怎么办呢?只能是任用酷吏了。通过让酷吏杀一批人来震慑天下,武则天迅速地稳定了统治,国家没有发生更大规模的动乱。正是因为有酷吏帮助,武则天才能"计不下席,听不出闱,苍生晏然,紫宸易主"(《资治通鉴》卷二〇五)。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流血战争,老百姓安安稳稳,天下就改朝换代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武则天是赢家,天下的老百姓也是赢家。
此外,酷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横行霸道,但是,他们行使的主要是监察司法权,而不是行政权。影响最大的酷吏周兴、来俊臣,都没有当过宰相,因此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左右国家政局,这使得酷吏的危害被降到最低。即便是在司法领域里,酷吏打击的对象也主要是可能对武则天构成威胁的中高级官员,基层社会受到的震动不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社会整体的平稳发展。更重要的是,从任用酷吏到结束酷吏统治,武则天始终把握着政治进程。她深知,酷吏固然是开创和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但是要坐稳江山,绝不能仅凭暴力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