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的话于情于理都无懈可击。而且为了提升军队的士气,他还建议宋真宗亲征,但是统治集团内部并没有多少人对保家卫国充满热情,甚至宰相毕士安都以有病在身为由不愿陪宋真宗去前线。
到底去不去?宋真宗很纠结。殿前都指挥使高琼站在了寇准一边,他的意思和寇准差不多:亲征必定士气大增,消极避敌士气必定土崩瓦解。
宋真宗很无奈地去了前线。澶州城内的将士一见皇帝前来,欢声雷动,士气高涨,并且在当天就用实际行动向宋真宗献上了一份大礼-斩杀了契丹先锋大将。
契丹军队久攻不下澶州,宋真宗着实无心恋战,双方首脑一拍即合:不打了,契丹军队拿钱走人,至于给多少,宋真宗的懦弱成全了他的大方,他说每年可给100万。
寇准极力反对宋真宗准备和契丹军队议和的想法。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更何况朝廷里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混蛋又太多,打着和平旗号狂喷的寇准被看做"好战分子".寇准妥协了,被迫放弃了主张,但他冷静地对前去议和的使者叮嘱道:如果你敢按老板的意思给100万,回来我就把你砍了,顶多给30万,他们不要就拉倒。
契丹人也没多大出息,他们果断要了。
双方就此签下了历史上着名的"澶渊之盟".
黯然退役
寇准坚持主见力挽狂澜。虽然没有大败契丹军队,虽然最终赔了几十万钱财,但至少保全了北宋王朝,也让契丹人知道了北宋不是块谁都可以啃下的骨头。
寇准有功,有功就让人眼红。曾经说要迁都的王钦若,对寇准在皇帝面前说要把他砍了的话语一直耿耿于怀,处心积虑地寻找报复的机会。一天他看似无心地和宋真宗谈起了寇准,言简意赅地说了两点看法:第一,寇准怎么能说有功呢?那场战争的结局是我们赔钱完事的啊,脸都丢尽了;第二,寇准实则是个好战分子,他要皇上亲征就如同赌徒的孤注一掷,完全不计后果,你想想,如果双方谈崩了,谁来保证您的人身安全?
小人可怕,有文化的小人更可怕!他们满嘴仁义道德,一脑子为非作歹。
王钦若给宋真宗下了一味蛊毒。宋真宗想想旧事,惊出了一身冷汗,他觉得王钦若说的完全在理。
寇准为了整顿机关作风,他不断起用有正义感的愤青担任御史,御史是什么活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学校里的红领巾监督岗,谁不听话就给老师打小报告。有太多希望少干活多拿钱、不干活也拿钱的人厌烦寇准了,这些人越聚越多,逐渐抱团结社成立了"反寇联盟",这个联盟的唯一宗旨就是不择手段为寇准再筹备一场个人跳水表演,最好是让他一猛子扎下去后无影无踪。
寇准没有让他们失望。
1006年,寇准被众人弹劾,贬为陕州知州。之后又辗转河南、陕西等地担任地方官员。在北宋的官场,寇准真的是个健将级跳水运动员,上上下下都跳三次了,全国的观众都在拭目以待,还有第四次吗?
13年后的1019年,掌握朝政的参知政事丁谓为了利用寇准的资望扩张自己的权势,主动邀请寇准回京担任宰相。寇准去了,但他并没有如丁谓所想的那样成为丁氏集团的中坚力量,反而一再在宋真宗面前直言丁谓是奸佞。宋真宗晚年多病,刘皇后参与朝政后凡事皆以丁谓的主张为准。寇准等元老重臣都极力主张由大臣辅佐太子监国,这实际上是反对皇后参政,反对丁谓的专权。这让刘皇后与丁谓怀恨在心,合力罢免了寇准的宰相之职,改任太子太傅。
丁谓接了寇准的班,这次权力交接实际上昭示了寇准最后的结局会以凄惨收场。果不其然,为了置寇准于死地,丁谓将寇准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偏远的雷州军队中担任司户参军。
第二年,寇准在雷州忧郁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名北宋政府着名的跳水官员,在几十年的政治竞技场上,他的每次登台和每次入水,都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只是这一次,他再也没能够回到北宋统治集团的高台,生命终结的同时也宣告了寇准在历史舞台上的黯然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