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明楚王墓群葬有九位楚藩王 地下建有地宫

时间:2013-07-16 16:52来源:武汉晨报 作者:严珏,祁金刚 点击: 载入中...

古朴庄重的昭王墓

 

  古朴庄重的昭王墓


 

 

  大西北网讯(据《武汉晨报》)    "要不是最近加入了徒步的行列,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还真不知道武汉还有个明楚王墓。"50岁的驴友老罗说。去年才迷上户外徒步运动的老罗,今年春天跟徒步群的一群驴友到江夏龙泉山徒步,才知道这里有个明楚王墓。


  当记者问老罗是否知道这个墓群不仅仅只安葬了一个昭王时,"啊?还不止一个王陵啊?那我真不知道。"老罗回答。也许这就是古代藩王想要达到的效果吧,距离城区不远,但又很幽静,谁愿意自己长眠的地方常有人来打扰呢?


  据了解,位于我市东湖高新开发区流芳街的龙泉山上,有一个明楚王墓群,安葬明朝八代九位楚藩王。1956年,龙泉山明楚王墓群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就是一个小型的北京十三陵,其中保存完好的昭王陵园还有"地宫",游客可以看到地宫的全貌。

 

 

  被达官贵戚看中的风水宝地

 


  中国古代历史中,明王朝君主是一个极爱修造陵墓的皇室世家,重要的明皇陵和明王陵共有六处,分别是:北京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安徽凤阳中都明皇陵,江苏泗洪明皇陵,湖北钟祥明显陵,以及武汉的明王陵,也称明昭陵。


  明代六处皇室陵寝,武汉龙泉山的天然地势是最好的。


  《江夏县志》载:"龙泉山古称灵泉山,因灵泉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龙泉山顺龙盘结,群峰高耸,其山三面临牛山湖与三汊港,在无边碧浪之间,逶迤崛起云山、大龙山、二龙山、龙嶂峰、玉屏峰、天马峰、马鞍峰等,自古这里被视为山环水绕、湖山钟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其实,龙泉山这一块风水宝地,早在西汉初年,这里就成为开国功臣樊哙将军的墓地了。


  汉高祖刘邦将武昌(鄂州)于樊哙为封地,樊哙死后,葬于灵泉山天马峰下。自那以后,灵泉山的名声与日俱增,一些崇尚山野风光的富豪以及文士,纷纷从喧嚣闹市迁来幽静的灵泉山内建房隐居,渐渐形成街市,除了单纯的隐逸之士以外,也引来了市井之士,例如行走的商人和前来谋生的乡民,时间一长,灵泉古市便诞生了--清同治《江夏县志》记载:"灵泉古市始于汉,迄唐宋而兴盛".


  汉、唐、宋、明,四个朝代,迁来山间谷地居住的达官贵戚多不胜数,着名的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家,都是退隐闲居官吏,仿效王唯辋川别墅,在这青山秀水之间,建造起亭、阁、轩、榭、寺院、小桥、井台、鱼池、楼堂馆所等十二大景观,例如唐代宰相李奚的"万卷书楼",宋代诗人张芸臾的"含山楼",元代宰相沈如筠的"万寿台",或轩昂或玲珑,或古朴或金碧,山光水影、红花绿树的风景映托着,假如当年我们来到这里,一定会发出"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仙游之叹。


  但是今天,金彩富丽的小城早已消失,辉煌的建设在时间的灰烬中化为荒岭间的野花杂草,四望山林静寂,断石残壁,唐砖宋瓦,史书上几行寥寥的墨迹,唤起逝去的古城记忆。

 

 

  明朝九位楚藩王安葬于此

 


  江夏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刘治云介绍,明楚王墓群,是明朝(公元1381年~1643年)八代九位楚藩王的陵寝。九座陵寝基本相同,由荷花池、配殿、神帛炉、地宫等建筑构成。其中昭王寝占地在百亩以上,余下的王寝在50亩上下,有的只有30余亩。其中7座墓葬保存较好,2座毁于上世纪文革时期。除昭王陵园,保存完好外,其他各陵园建筑大多已毁仅存残基。昭、庄、端三陵园各有一碑亭,亭内石碑保存较好。


  《明史》记载:"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时之'."公元1381年,朱桢17岁就藩武昌为楚王。在黄鹤楼下的蛇山之阳的王府内,统治武昌诸地达43年之久。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常常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上"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


  楚昭王朱桢看中这块"吉地"时,已有汉舞阳侯樊哙、元相沈如钧、明吏张添佑等大官的墓和后裔葬于此。朱桢采取要么改姓朱,要么用别处两亩地换此地一亩的方式将其迁走,当地八大姓不服,把事情告到了皇帝那里,但官宦难抗天潢。在皇上的默许下,朱桢最终在此为自己修了茔墓。不久,将八大家族居住的数千户人家的大集镇迁往山外,将环山一带划入王陵区。此例一开,历代楚王均在此修建茔墓,这里于是成为昭、庄、宪、康、靖、端、愍、恭、贺九王的陵寝与陵园,逐渐形成"三龟九寝十二景",繁盛的"灵泉古市"就此被蚕食成楚王茔域,形成了北京有明十三陵,武汉有明九王墓的奇观。

 

 

  昭王陵园地下建有地宫

 


  刘治云介绍,昭王陵园布局规整,错落有致,是九王陵园唯一保存最好的。地上建筑有碑亭、园门、神道、金水桥、棱恩门、棱恩殿、东西配殿、神帛炉、内园后门、牌楼、祭台、荷花池、暗沟等设施。营建制度与北京十三陵近似,但规模较小,为典型的明代宫式建筑。现存的石构件,均系汉白玉雕,纹饰严整,古朴庄重。地下建有地宫。


  1990年12月5日至1991年1月10日,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江夏区博物馆配合,对昭王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各类文物318件,有金腰带、铜镜、鎏金木册、壶、坛、杯、匣等等。器物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是明楚王墓的首次发掘。据统计,明楚王墓群内共有历代楚王及其正妃、次妃和继妃墓葬24座。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初,朱元璋率军进攻武昌,大汉政权的建立者陈友谅的儿子陈里投降。朱元璋在受降时,有人报告:后宫产下一子。正在兴头上的朱元璋脱口说道:"子长以楚封之。"这就是楚王朱桢被封为藩王的由来。明朝规定,皇帝继承人以外的诸子例封亲王,他们到一定年龄要前往封地就藩封国。朱桢为朱元璋的第六个儿子,他于明初洪武年间就藩武昌府(今属武汉市),历经九代。


  "昭园"坐落占地100余亩。城墙外左侧建有碑亭,内竖石碑一座,是朱桢的孙子楚宪王所立。昭园的垣墙呈四方形,总长1400米。砖为官窑特制的青砖,每口重18公斤。正门3个拱形圆门,左右各一侧门,均为汉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从正门直到大殿,全用1米见方的白凡石铺陈路面,依次是金水拱桥、朱氏皇堂、享殿、拜台等建筑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汉白玉雕刻的九龙头、玉柱、屏栏等依然保存完整。游客可以下到地宫里去参观全貌。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探寻长江中下游宋代窑址群:即将消逝的文明
  • 世界最早原装书“郭店楚简”武汉亮相
  • 武汉大学周恩来故居完成局部修缮重新开放
  • 武汉一栋百年历史文物建筑整体保护性移动
  • 武汉地铁施工挖出乌木?专家:非乌木 无收藏价值
  • 武汉黄鹤楼复建30年来首次大修 更换12万片琉璃瓦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