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名片上写了《独立宣言》起草人、《维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起草人、维吉尼亚大学的创建者,唯独没有告诉人们他是美国总统。因为在他眼里,《独立宣言》起草人和大学创始人远比总统更重要。
胡适有三十二个博士头衔,还有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领袖等定评,如果都印在名片上,正反两面也印不完。他却在名片上只印了两个字:学者。在他心目中,其它都是虚的,唯有学者最重要。
电影演员赵丹在一次出国前,办公室秘书打来电话问:“名片上头衔印三个:一、全国政协委员;二、全国文联委员;三、全国影协常务理事。行不行?”赵丹回答:“你忘了最重要的。”对方:“还有什么更重要的?”赵丹:“我是个演员,别的都可以不要,一定要印上电影演员!”
剧作家沙叶新则为自己做了这样一张名片:“我,沙叶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暂时的。剧作家──长久的。某某理事、委员、教授、主席──都是挂名的。”他的名片简单明了,主次清楚,一目了然,一看就知,他是个剧作家。
巴蜀鬼才魏明伦更干脆,本来,他的头衔也很多,剧作家、杂文家、政协委员、名誉教授、全国作协理事、全国剧协副主席……杂七杂八的,虚虚实实至少有一二十个头衔。可是他的名片上这样的头衔一个也不写,就是魏明伦三个大字,清清爽爽,利利索索。他的思路很清楚:你真对我有兴趣,就一定知道我是干什么的;你对我没兴趣,我印再多头衔也没有用。
与此相反,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碰到这样的“名人”,他的名片上密密麻麻印了一大堆头衔,可是,看了半天,委员、理事、总监、首席执行官、名誉教授、特邀代表、董事长、总经理等,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却不知道他究竟是干什么的。
名片虽小,可以洞见一个人的心胸、识见、境界;方寸天地,一个人的狭隘、浅薄、虚荣也可一览无余。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一定每人都需要印名片,但一定要在自己的大脑里始终有一张名片,印上自己最真实的身份,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千万别忘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摘编自香港《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