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济南人生活:住半地穴式朝阳房喝小米粥

时间:2012-04-24 09:20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钱欢青,黄中明 点击: 载入中...

 



西河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




  【开篇语】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游者,来去匆匆,但城市是永远存在下去的。”而一个要永远存在下去的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历史,就没有自己的灵魂,那将是难以想象的。

  泉城济南,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大约八千多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古以来,济南一直是连接东北、京津与东南沿海地区的枢纽,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大辛庄的商代甲骨文、长清仙人台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洛庄汉王陵的发现、危山兵马俑的出土,以及众多市区遗址,都对展示济南古城的历史风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即将在济南召开,而当前,全市上下也正在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共建美丽泉城”而努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特别推出“考古济南”系列报道,希望通过对济南众多考古发掘项目的重新梳理,为读者呈现济南丰富的历史文化画卷,让大家更了解这座城市,欣赏这座城市,热爱这座城市。

  在章丘市龙山镇龙山三村西北约200米处地下,深埋着8000年前济南先民的遗存

  西河遗址:能否建遗址公园?

  考古济南,要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河遗址说起。

  西河遗址属于后李文化,后李文化是上世纪90年代,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淄博市临淄后李遗址发掘时,首次发现识别出来的一种新文化遗存。其年代大约距今8500—7500年之间,前后延续约1000多年时间。目前已经发现的后李文化遗存近20处,西河遗址即其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后李文化遗址之一,根据对该遗址的炭 14测年,这一遗址约在距今

  7700—8400年之间,是山东地区目前已发现的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遗存。

  龙山三村的村民把从西至北环绕遗址的小河称作西河,西河遗址也由此得名。西河遗址的发掘,受到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1997年的发掘成果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三等奖。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西河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场探访:

  田野下埋藏着8000年前的先民遗存

  从工业北路一直往东,走102省道就能到章丘,很多人都跑过这条路,不过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在102省道经过的章丘市龙山镇龙山三村西北约200米处的地下,深埋着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河遗址。经过1991年、1997年和2008年三次考古发掘,一个山东省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最具典型性的山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呈现了出来。根据对该遗址的炭14测年,这一遗址约在距今7700—8400年之间。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以及众多房屋的遗迹,清晰地呈现了8000年前的村落生活。

  近日,在城子崖博物馆馆长田继宝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龙山镇龙山三村西北约200米处。102省道从这里经过,站在公路边上往东北方向望去,人们正在一个砖瓦厂里忙碌。公路边有一块刻有“西河遗址”的保护标志。车来车往,如今这个地方已经看不出什么异样,但在这片土地下面的遗址,却记录着8000年前济南人的生活。

  考古故事:

  两条大鸡烟换来珍贵石磨盘

  西河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使用磨制石器是该时期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的标志。因此,除了众多陶器,西河遗址出土的还有大量石器。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等。

  在离西河遗址不远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有一个大而完整的石磨盘和一根配套的石磨棒。说起这个石磨盘的来历,还颇有一番曲折的故事。

  1999年的某一天,城子崖遗址博物馆馆长田继宝到西河遗址附近的一个村庄进行田野考古调查,路过一户杜姓村民的家时,摆放在家门口的一块大石块引起了他的注意。上前仔细一看,田继宝不禁一阵激动:“这不是西河遗址的东西吗?”他立即走进村民家询问石磨盘的来历。原来,这石块是村民老杜在西河遗址附近自己的田里取土时挖出来的,他只当是块石头,看到表面很光滑,就拿回家支在门口当个石凳。田继宝就对老杜说:“这可是文物呢,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老杜惊讶地说:“既然这石头是文物,俺就把它献给政府了。”田继宝说:“你给国家贡献了文物,我要奖励你两条好烟。”老杜说:“好烟俺也抽不上,随便买两条就行。”田继宝于是给他买了两条大鸡烟,然后让人用车把石磨盘运走。老杜又拿出一根石棒子问田继宝需不需要,田继宝一看,原来这根石磨棒和石磨盘是一套的。就这样,两条大鸡烟换来了一套珍贵的石磨盘。经过省内很多文物考古专家学者的鉴定,这是我省迄今发现的后李文化时期最大的也是最完整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保护性回填:

  1997年就为日后做遗址公园创造了条件

  西河遗址经过1991年、1997年和2008年三次考古发掘。在1991年进行的一次抢救性发掘中,考古人员就发现了第一座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房址。

  1997年,在西河遗址上修建的省道又开始动工,考古人员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且解决了第一次发掘中没有解决的两个问题:房址上有无门道和有无柱洞的问题。在配合公路施工进行紧急发掘之后,为了保护遗址,考古人员又对遗址进行了回填,就是在考古现场铺盖塑料布,扬撒河沙,用黄黏土夯打,逐层恢复至原地面。这样的回填,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以便日后有条件做遗址公园时,让遗址得以原样呈现。

  规划建议:

  组群式遗址公园展现古代文化发展序列

  早在10年前,佟佩华、兰玉富就在《章丘西河遗址的发掘》一文中提出建议,建议对在章丘发掘的一系列文化遗址进行保护和展示,文章指出,“章丘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蕴藏着一个完整清晰的古代文化发展序列。我们查遍了全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料,发现没有一个像济南这样有着可以上溯至8000年开外的历史,而且前后承接、经久不衰。这是文化品位高、别人没有、只此一家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佟佩华和兰玉富进而呼吁建立章丘市龙山文化遗址公园,“这个公园是组群式的,其中重点是西河遗址(龙山镇)、焦家遗址(党家镇)、城子崖遗址(龙山镇)、王推官庄遗址(宁家埠镇)、东平陵故城(龙山镇)、洛庄汉墓(枣园镇)等等。基本的思路是把保护和展示结合起来,还可以做一些有限的发掘,模拟复原一些有观赏价值的古代遗迹。另外适当地增加一些交通和服务设施。倘若该构想能够被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必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深远影响。”

  8000年前,咱济南人怎样生活?

  住半地穴式朝阳房,最大房70平方米;用陶釜、烧灶做饭;采取走访婚制度,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母系氏族社会


  通过对西河遗址的三次发掘,通过观察发掘中呈现出来的遗迹和遗物,8000年前济南人的生活便能栩栩如生展现在我们面前。

  住房 半地穴式朝阳房,最大70余平方米,房内分居住、炊饮、活动区

  且让我们先来看看8000年前济南先民的房子是咋样的。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延常参与了对西河遗址的后两次发掘。刘延常认为,西河遗址揭露出来的大批房屋遗址,清晰地呈现了8000年前济南人的生活住所。

  以1991年第一次发掘的一个房屋遗址为例,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时候的住房情况———

  房子面积大概有50多平方米,跟现在城里人两室一厅的房子大小相似。那时候的房子不是从地面上建的,而是半地穴式的,也就是先从地面挖一个大约45公分深的坑,然后再在地面上建起房子的上半部。房子呈长方形,但房子的四个角是圆的。墙壁和地面都比较平整。

  房子基本朝南,这能最大限度获得太阳的光亮和热量。房屋的朝向也说明古代先民对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的规律有了清楚的认识。

  进门之后正对着的是炊饮区,炊饮区类似于现在的厨房,“厨房”位于最中间,不仅因为吃饭的重要,还因为它能为整个房子烧火取暖。

  “厨房”的左侧也就是房子的西部,是大约20平方米的居住区。从面积来估算,应该能住大概10个人。居住区的墙面有一层薄薄的黄泥膏,古人将其烧硬之后,用来美化居室环境,并达到防潮的效果。可以想见的是,有了这一层烧硬的黄泥膏,肯定不用再担心如今墙面漆常有的甲醛超标的装修污染了。

  房子的东面则是活动区,相当于现在人的客厅,但此客厅非彼客厅。先民的活动区,主要是用来干活的,加工石磨盘、石镰等工具,都要在这个区域完成。

  在对西河遗址进行的三次考古发掘中,一共发现了近30座房屋遗址,房子成排而建,有门和门柱。内部构造和朝向都基本一致,既有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房子,也有7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房屋建筑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整个聚落的修建应当是经过统一规划,一次性布局的。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造跨度七八米之间,总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大型房屋,实在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大工程。

  做饭 陶釜、烧灶,喝小米粥,已不完全靠采集、狩猎生活

  炊饮区有三组烧灶组成,其中一组较大,另外两组较小。这烧灶可以说是如今农村灶台的前身了。烧灶由三个石支脚组成,三个支脚内有一个下凹的火塘,前面还有一个石灶门。

  有趣的是,灶门虽然面向房子的大门,但并不是正对着大门,而是稍有偏向。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如果完全不对着门,那么门口的风吹不进灶门,不好烧火;但是如果正对着大门,风又太大,容易浪费柴火。在三组烧灶的其中一组上面,还残留着一个陶釜底座。这场景,令人很容易就能想象出一幅烟雾弥漫、栩栩如生的炊饮生活画面。

  那么,先民们的“伙食”怎么样呢?

  考古人员曾经发现了一些残留在陶釜底部的东西,这些东西很像是因为做饭糊了而留下的,山东大学考古系植物考古实验室从残留的东西里发现了粟的成分,也就是说,早在8000年前,济南先民就吃上小米了。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自始至终注意采集土样,随后请植物考古实验室进行浮选、检测,发现了炭化稻米,但是否是人工培育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8000年前的济南先民已不完全靠采集、狩猎生活,一定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了。

  陶器 烧陶技艺还较原始,陶器颜色深浅不一

  有了烧灶,有了小米,先民们又是用什么样的“锅”来烧饭,用什么样的“碗”来吃饭的呢?这就要说到先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容器——— 陶器。现在我们看一个瓶子、一个碗觉得很常见,其实容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容器的进步,陶器是容器,瓷器、铜器是容器,如今的电脑硬盘,其实也是一个容器。

  且说8000年前的济南先民用的什么容器。在考古遗址现场,工作人员在房子里总能发现一排陶釜、陶罐。陶釜分大、中、小三个型号,陶釜呈圆柱体,底是圆的,方便搁在烧灶上。先民用陶釜、陶罐来盛粮食、水,用陶釜来烧水做饭。

  那时候的制陶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由于对烧陶的火候掌握得还不是很好,所以陶器的颜色并不是很均匀,有的呈红褐色,有的呈青灰色。人们在黏土中掺进了沙粒以使陶器更加耐火。

  制陶方式一般分为两种,稍微原始一点的是用“泥片贴塑”手法,就是先在地上挖个坑,然后用泥片一片片交错着贴成器形;稍晚点儿的用的是“泥条盘筑”的方法,就是用泥条将陶器盘筑成形。在做到口沿部分的时候,往往将口沿部分泥条外翻出一点,以方便烧成后用手提着。然后用指甲将外翻出来的口沿压实。在众多出土的陶釜中,口沿外侧用指甲压实的痕迹还清晰可见。先民们就是这样,用双手一点一点打造出实用的陶器,一点一点开启中国陶瓷艺术的文明之光。

  社会形态 母系氏族社会,处在公房制走访婚阶段

  西河遗址发现的三四十至70多平方米的房子有近30座,据估算,40至50平方米的大房子能居住十几个人,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也可以住七八个人。依人类生育繁衍的一般规则,居住在同一单位内多达十几人的群体,至少是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三四代人组成,这个群体可能是一个以母系为纽带的核心家庭。以此推算,西河遗址的房屋就可能包含着若干个核心家庭组成的一个氏族,也可能是由几个氏族再组合成一个胞族的居处。

  换句话说,西河遗址的一排房屋,是由若干个核心家庭组成的一个家族,若干排房屋,则是若干家族组成一个氏族,最后由一两个氏族构成聚落共同体。这应当是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结构。而此时的社会形态还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还处在公房制走访婚阶段。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新研究:16万年前青藏高原即有古人类活动
  • 2亿年前曾有恐龙在贵州茅台镇游泳
  • 中国黄土高原200多万年前可能已有古人类
  • 辽宁发现3500年前古灌渠 由瓶颈陶片确定出遗址
  • 陕西一工地发现2000年前钱窖挖掘古币400斤(组图)
  • 陕西考古发现2000多年前秦国古酒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