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次性向国家捐出超过千件书画和古董,其中包括他自己及明清以降几十位重量级大师的作品;
他说,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我们每人都是匆匆过客,藏品再精彩,看过、抚摸过,即为拥有,我只是个保管员。
1
千件珍品,一片丹心,价值岂能金钱估
辛卯春节刚过,上海市嘉定区政府即兴冲冲发布消息:韩天衡美术馆即将动工建造,展馆模型也同时公布:一座旧厂房将转身变为现代感很强、兼有展示与研究功能的开放性公共艺术空间。
我马上打电话给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著名书画篆刻家韩天衡,他喜滋滋地告诉我:确有其事,届时他还会将一批书画和古董捐给国家。我问他准备捐出多少?
他报了个数,把我吓呆了:超过一千件!
几天后我去韩府“豆庐”喝茶聊天,他亲笔草拟的捐赠清单就放在桌上:捐赠的古董及艺术品包括韩天衡自青年时期至今的书画作品290件(画65件,书90件,印章、瓷盘、竹刻、笔筒等135件),明清以来的名家书画250件(包括部分碑拓、信札、题字等),文房杂件463件。特别是我在名家书画部分看到了明清以降几十位重量级的大师,他们中有祝枝山、文征明、董其昌、吴让之、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金冬心、石涛、伊秉绶、邓石如、吴昌硕、任伯年、左宗棠、齐白石、赵之谦、潘天寿、谢稚柳、陆俨少……
联想到2010年秋天北京嘉德和保利两大拍卖公司创下的数十亿成交金额的历史纪录,也想象着这样一批书画杂件如果印成目录的话,其厚度、其分量、其精彩程度,足可与他们的拍卖图录媲美了吧。
“1003件藏品,这是一个偶然的数字。”韩天衡对我说:“每一件都是经过反复挑选的精品,还考虑到流派的代表性和艺术家个人风格等因素,为了过千而刻意凑成这个数字就没意思了。”
上海老一代书画家中有多位曾经慷慨捐赠过,陆俨少捐出70件,遂有嘉定的陆俨少艺术馆;刘海粟捐出900余件,这批书画现在成了刘海粟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朱屺瞻与程十发捐出的书画也过百了,为两个大师的艺术馆奠定了基础;唐云与钱君匋两位大师也有捐赠,但他们的纪念馆建在浙江的故乡,数量也没有过千。而这一次,韩天衡的捐赠从数量上说创下了新纪录。
韩天衡接着说:“我们的决定,也得到了子女的理解与支持。其实,早在他们懂事起,我就向他们灌输自己的想法,我对他们说:这批藏品眼看着日益增多,价值持续显现,但它们的归宿是社会。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我们每人都是匆匆过客,藏品再精彩,看过、抚摸过,即为拥有,我只是个保管员。”
2
一场浩劫,结缘大师,抢救国宝秦灰中
1940年,韩天衡出生在南市老城厢一个儒商家庭,6岁起就跟着擅长书画篆刻的父亲韩钧铭学习刻印,19岁时“投刀从戎”,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温州水警区的一位战士,在俱乐部搞宣传时,发奋临帖摹印习画。后来有幸拜了几位老师:印家方介堪、书法家马公愚、陆维钊、词学家梅冷笙。年轻的韩天衡在诸位大师的熏陶与指点下,进步神速。
1968年韩天衡从东海舰队退伍,进入上海自来水公司工作。其时,十年动乱正处于“如火如荼”阶段,看到自己尊敬的诸多艺术家如谢稚柳、唐云、王个簃、陆俨少、黄胄等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接受无休止的批斗迫害,他心急如焚。
1972年,韩天衡作为工农兵代表被借到上海中国画院,在乌云密布的那个年代,他没有以上层建筑占领者自居,而是以自己的学养与谦逊,得到了大师们的认可,抓住了与他们近距离接触、偷偷学艺的机会。
勤奋的学习加上诸多大师的提携与赏识,海晏河清之日,韩天衡便以独特的篆刻语言脱颖而出,展现出鲜明的个性与风格。
韩天衡成为承前启后的书画篆刻大师,其中的曲折与艰辛,可成另一文,在此只说说他的收藏。“文革”初期大破“四旧”时,韩天衡眼看许多古旧书画毁于一旦,急得不得了,他经常在街头踯躅,看到有斯文点的老先生自行烧毁,就想办法买下来,当时他还身穿军装,有这层保护色,人家倒也敢成全他。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