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在历史上有很多名字:金陵、建业、建康、白下……据说,白下这个古名和六朝时期的古城白下城有关。
最近,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在狮子山公园附近发现了一段非常特殊的城墙遗址。昨天,南京城墙专家杨国庆再次来到考古工地,进行一番调查后,做出大胆的推测:这段遗址很可能就是“白下城”的一部分。
[观点]
城墙遗址是1500年前的白下城
剖面呈“T”形的城墙遗址就在狮子山大照壁对面,南北走向,10多米长,7~8米宽。杨国庆说,“这段古城墙很可能就是1500年前的白下城遗址。”
由于历史上南京曾经几次筑城,尤其是明代又在旧有的古城墙遗址上利用古城墙加高加固,白下城便成了人们的一段记忆。到明清以后,位置更难考证,成了一座“消失”的古城。杨国庆表示,这段城墙遗址和钟阜门有关。明代的钟阜门就在这段城墙遗址北面20多米远,“明洪武十一年之前,钟阜门一直被叫为东门。它明明在南京城西北,为什么叫东门?据我所知,六朝时期,这里有一座叫白下城的古城。也许,钟阜门正好是白下城的东门。一直到洪武十一年年底,朱元璋正式把它改名为钟阜门。”
现在的白下区和当年白下城无关
白下,这让南京人联想起今天的白下区。
南京市老地名专家陈济民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白下区的得名和白下城有关,这是错的!白下城在南京狮子山一带,在南京城的西北部,并不在现在白下区所管辖的范围内。”
陈济民说,南京的很多区县都用了南京的别名:江宁区、建邺区、白下区……白下区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和其他区一样,只是采用了南京的“白下”别名而已,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唐代白下区内曾经有一座白下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一首诗中写道:小子别金陵,来到白下亭。“也许,白下区的得名就应李白诗中的白下亭而来。”
另外,南京的别名也被运用到了现在的道路名字上,比如:建康路、建邺路、江宁路、白下路等等。
[考古]
墙身竟然用了两个朝代的砖
古城墙遗址的砌筑方式和平时看到的南京城墙有所不同,明城墙一般是“横砌”,而这座古城墙遗址则是一层“横砌”两层“竖砌”,杨国庆介绍说,这种墙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玉带墙”,就像皇帝的腰带一样。
记者发现,这段城墙遗址下盘最大,中间看起来已经被压扁了,呈一种扭曲状态。杨国庆指着周边考古专家们做的夯土平台告诉记者,“经过几百年的挤压,古城墙遗址就被压扁了。”
最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这段古城墙遗址用的砖块居然不是同一个朝代的,两边砖块之间的年龄相差1000岁左右。记者发现,城墙遗址分为左右两边,右边的城墙,用的砖相对薄,砖的边缘上能够看到莲花纹,而左边的砖很厚。“右边的砖是六朝砖,左边的是明代砖。”
历史上的白下城
白下城在南京西北面,本名叫白石陂。白下城选址于东晋时期的白石垒下,始建于刘宋时期,在南朝齐时又经过一次大规模修筑。白下城是六朝建康城的一道卫城,起着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公元622年,因为白下城的缘故,把金陵更名为白下。
起初,这处考古工地被当成单纯的明城墙遗址,但经过几天的发掘,考古队员发现六朝时期的碎砖不断出现。“明城墙是600年前朱元璋建的,怎么会有1500多年前的六朝砖呢?”接着,考古队员们发现,在发掘出的明城墙内,包裹着一条六朝砖砌成的墙,明城砖和夯土层把这条“六朝墙”包裹在内,形成一条奇特的“墙中墙”。
遗址属于明城墙的哪一段呢?据说,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狮子山段的明城墙曾遭到大规模拆除,被拆了十几公里,在拆墙的过程中,曾发现“不到10米高”的小东门矮墙,砌筑方式是“一排竖砌两排横砌”的玉带墙。“拆掉以后,谁都不知道当年确切的地点究竟在哪里,过去都不知道,这次通过考古发现了部分玉带墙,今天我们在遗址当中也看到了,砌筑方式经过照片比对完全一致,正好是上世纪50年代末发现的那段城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