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人在种牡丹、赏牡丹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牡丹文化:门楼装饰砖雕牡丹,房檐、窗棂装潢木雕牡丹;桌围、墙围、窗帘乃至肚兜上刺绣牡丹;兰州清代画家唐琏、赵冲谷、马虎臣,民国画家曹蓉江等善画敷彩牡丹与水墨牡丹;诗人吟咏了许多关于牡丹的诗,老百姓则在花儿里以牡丹抒发爱情,在太平歌里以牡丹企盼美好的生活。
清嘉庆间,著名书画家、武威翰林张美如主讲兰山书院(在今兰州三中址),应其老师程鹤樵之邀,到若已有园饮酒赏牡丹,乘兴赋诗:“雕栏几曲护金铃,璎珞真珠列绣屏。霞晕初开乾道紫,露花新沐佛头青。书传彩笔春回梦,歌倚沉香月满亭。欲品群芳谁第一,渐无才藻续花经。”园内牡丹品种众多,各具风姿,以至诗人难以品藻花魁。
光绪六年(1880年)立夏次日,陕甘总督杨昌浚在若己有园宴请下属赏牡丹,即席赋诗:“园林胜事说春来,最好名花殿后开。万绿丛中严金粉,众香国里拥楼台。清平筹边无限意,良辰邀友且衔杯。”看到盛开的牡丹,发出了白首经营西北边疆的无限意绪。
光绪十年(1884年),甘肃布政使谭继洵在若己有园赏牡丹,撰楹联曰:“鸠妇雨添三月翠。鼠姑风裹一亭香。”悬于天香亭,描写了斑鸠声声、春雨霏霏、草木葱翠、牡丹飘香的景色。其子谭嗣同在园中督署,将此联收入《石菊影庐笔记》。
乾隆末,临洮诗人吴镇主讲兰山书院,课读之余最爱牡丹,常在牡丹从中松土锄草,修剪枯枝赘芽。其所作《牡丹》正是这种生活的写照:“老来幽事颇相关,花下榛抚手自删。最是年年惆怅处,牡丹开日在兰山。”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岁(1792年)中秋节,兰州突降大学,压折牡丹甚多,吴镇痛心赋诗:“乾隆壬子中秋夜,不见蟾光见雪花。云外天香飘处处,却疑金粟变银砂。”“清晓园林曳杖看,杂花齐扑玉兰杆。高枝压断缘多叶,第一牵愁是牡丹。”牡丹开时,他扶杖遍访官私园林中的名种,即兴赋诗:“携得金城酒,敲门问牡丹。亦知神是客,权作主人看。”“绝调清平少,盏应愧牡丹。天香兼国色,只作露华看。”他尤其钟情于兰州骆家花园的牡丹:“枹罕花称小洛阳,金城得此讵寻常!但能醇酒千壶醉,安用雕栏八宝装。大帅雄风传北胜,美人国色在西方。竹间水际今犹昔,岂独声华重李唐。”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赵冲谷为吴镇造像,题为《看花图》。图中吴镇朗目丰颐,掀髯坐赏牡丹,形神逼真。吴镇十分满意,赠诗将冲谷比为赵子昂:“高人馀韵落丹青,随处风岚绕画屏。欲识风流小松雪,皋兰今有赵杯亭(冲谷之字)。”吴镇的学生、兰州翰林秦维岳在画上题诗有句:“松欹老屋石嶙峋,鹿韭芳菲满座香。”认为所绘牡丹气韵生动,仿佛能嗅到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