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红外相机
白唇鹿
雪豹
黑颈鹤
开篇的话
林业生态建设是践行绿色发展的最生动体现!
1978年,甘肃省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8年5月,已建立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处,保护区总面积775.71万公顷,占甘肃省国土面积的18.21%。
蓦然间,40年过去,在全省44处自然保护区中,已有17处“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3.4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7.78%。这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对象各有侧重,有的以森林生态为主,有的以野生动物为主,有的以维护湿地为主,有的以治理荒漠为主。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无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
为了宣传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自然保护区取得的显著成绩,本报与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共同组织了《生态甘肃·美丽陇原——走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题采访活动,并在今年11月派出记者,深入各个保护区进行深度采访。此次活动将通过记者的笔触,全面展示我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变迁历程和成就,讲好甘肃林业故事,以弘扬林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报自今日起,将陆续推出《生态甘肃·美丽陇原——走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吕霞
横空壁立的祁连山,绵延一千多公里,把白雪皑皑的西端山脉,延伸到了气势雄宏的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北部边缘上,勾勒出一条半弧形的轮廓线。盐池湾,就像镶嵌在这条轮廓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绚丽夺目,恍如天境。
河西走廊重要的生态屏障
冰川冻土、高原寒漠、高山草原、高原湿地……多种自然生态景观依次交错,呈阶梯分布,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这就是位于祁连山西端,青藏高原北缘,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南部的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高原珍稀野生动物保护为主,总面积136万公顷,其中核心区42.16万公顷,缓冲区28万公顷,实验区65.84万公顷,属超大型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4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酒泉地区肃北盐池湾自然保护区管理站;2003年6月,经肃北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甘肃肃北盐池湾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6年2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甘肃肃北盐池湾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8月,经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和甘肃省林业厅批准,成立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于甘肃省林业厅。下设盐池湾保护站、石包城保护站、老虎沟保护站、疏勒河保护站等六个保护站。
保护区地理景观以疏勒河峡谷为分界线,峡谷以西随山地海拔升高。冰川冻土、高原寒漠、高山草原、高原湿地及荒漠化生态景观依次交错,呈阶梯分布,形成了盐池湾保护区冰川耸立、谷地相间、河流纵横、湖泊遍布、百兽栖息、珍禽繁衍的原始博大的自然生态宝库。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154种,隶属于22目51科,其中:列入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名录的有11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名录的有27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Ⅱ的有28种。
这里不仅是珍禽异兽繁衍栖息的美好家园,也是珍稀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更是敦煌、瓜州、玉门、肃北、阿克塞5县市乃至河西地区水源的重要涵养地。这里矿产资源富集,保护区成立以前由于管理不规范、滥采乱挖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河床抬高、草原退化等生态问题。
针对这一突出问题,保护区管理局自成立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条例,与肃北县一起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成立多个联合执法检查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大检查,以“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为目标,重拳出击,全面整治违法行为。加大监控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日常巡护,对出入保护区的人员和车辆严格登记检查,并建立保护区管理局、乡镇、村(社区)三级共管体系,以及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站、保护点、保护片四级资源管护网络。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先后实施了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建设,建成了保护站、检查站、监测站,埋设了界碑、界桩、标示牌、宣传牌,解决了基层保护站点照明、通讯、饮水等实际问题,资源管护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在盐池湾保护区内,无论春夏秋冬,随处都可以看见生态护林员的身影。
2008年2月,经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甘肃省森林公安局盐池湾分局,内设三个科室,加挂森林警察支队牌子。与此同时,为加强生态资源日常监管和环境保护,保护区管理局探索建立了保护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共管体系和保护区—保护站—保护点—保护片四级资源管护网络和社区共管机制,制定了完善的资源保护和管理制度,实行车辆人员进出入保护区登记管理制度,从源头加强进出入保护区人员监督检查。
保护区管理局从当地社区聘请了185名生态护林员,分配到各保护站检查站从事日常值班、巡护和监测工作。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建立了肃北县政府、青海省德林哈市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和敦煌西湖、安南坝、盐池湾三个保护区及森林公安分局执法联动机制,每年组织执法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规违法行为,有效震慑了破坏生态资源违规违法人员。
整改工作按照重点突破、分类推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对探采矿、旅游开发等问题坚决彻底关停整治,及时跟进重点督查,做到问题整改方案不到位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过,恢复治理不到位不放过,特别是采矿问题整改,安排专人全程现场监管,防止形成二次破坏;对涉及到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交通道路、输变电线路、生产生活设施等问题,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督促办理相关手续,积极加强监管,防止新增问题发生。
为落实监管责任,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全程跟踪掌握整改进展,及时研究监管措施,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保护监测科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认真落实每月检查巡查制度,将检查中情况及时反馈相关责任单位。各保护站根据管辖区域落实每周巡查制度,及时掌握整改工作进展和成效。自开展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以来,保护区管理局党委班子成员相关科室先后24次深入保护区进行实地核查、督查落实整改工作,7次与肃北县政府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所有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单位下发了停产停工通知,查封了5个采矿企业,多次向肃北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和2个乡镇政府送达了督办函,向省国土资源厅上报了《关于对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未到期探、采矿权证予以冻结的请示》,8次与地方政府召开协调推进会,保障了整改工作的有序推进。
动植物种的天然宝库
强有力的措施让盐池湾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野生动植物数量种群、分布范围大幅增长,天然分布的植物达419种,脊椎动物152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就达38个物种。一些濒危物种如雪豹、豺、棕熊等频现保护区。
2012年12月13日,当自动红外相机显示屏幕中呈现出当天晚上连拍到3张雪豹照片的一刻,保护区的监测人员忍不住热泪盈眶。雪豹的出现确定了盐池湾保护区有“大猫”存在的依据,怎能不让人激动。
2012年3月,盐池湾保护区启动了保护区雪豹资源监测项目,重点调查雪豹分布区域范围、生活习性、栖息地等。2013年12月保护区管理局与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盐池湾保护区雪豹种群及栖息地调查与监测项目》。2017年3月,保护区管理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开展了《雪豹栖息地保护与反盗猎项目》,建立了合作机制,系统地开展了珍稀物种雪豹监测调查工作。经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初步测算,盐池湾保护区共有雪豹188—350只。
2016年7月,保护区管理局通过野外红外线监测相机,拍摄到了豺结群活动的影像,其中一群个体数达十多只,实属罕见。
黑颈鹤是世界上现存15种鹤类中最为珍稀的种类。盐池湾党河湿地是黑颈鹤分布最北的繁殖地,也是黑颈鹤最主要的繁殖地之一。根据盐池湾保护区和兰州大学生命学院从2011年至2018年连续8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在盐池湾党河湿地繁殖的黑颈鹤数量逐年增加。共监测到黑颈鹤169只,抽选30个巢穴进行红外相机监测记录,全程记录和拍摄了黑颈鹤筑巢、孵化行为资料,共拍摄照片2000余张。据此盐池湾党河湿地的黑颈鹤数量占到全世界黑颈鹤总数量的1.53%,定期栖息的种群数量超过了1%。
保护区在2010年启动白唇鹿监测项目。由保护站指定一名专职护林员全年度地观察白唇鹿种群的活动范围、种群数量,关注栖息地安全因素。经监测,白唇鹿已从2010年统计到的一群17只繁殖增加发展为目前的三群共62只。
为保护这些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局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的执行。经常性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专项执法行动,遏制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势头。在源头上杜绝了人为破坏野生动物现象的发生。2011年,启动了《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本底资源调查项目》,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抽调精干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科学布设了样点样线。截至目前,已完成外业调查工作9次,布设调查样线23条956公里,调查和搜集了大量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料,调查工作还在按计划组织实施中。
在野生动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疾病防治等方面,保护区管理局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拓宽科学探究渠道,使盐池湾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普遍有所增强。并长期开展珍稀鸟类黑颈鹤的监测,掌握了黑颈鹤在该区的迁徙、繁殖规律,为更好地开展黑颈鹤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候鸟等野生动物重要聚集分布区域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布设监测点和巡查路线,重点收集大量鸟类非正常死亡的信息及样本,严控野生动物非法进入市场,防范人员、畜禽进入野生动物集群活动区域,有效预防了病原体扩散,没有出现野生动物向畜禽、人类传播疫病的情况发生。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