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10日电题:成果频现,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见成效
新华社记者周琳、陆文军
从大飞机首飞,到墨子号升空;从超级计算机,到密集的高铁网络……近年来,中国科技全方位突破,多地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中国,正以创新思路、创新精神、创新机制引领新一轮创新。
正在全力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瞄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技术行业持续发力。当前,上海的科创企业已开始占据“未来产业集群”的高能级平台,面向未来二十年进行深度布局。
——将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结合起来,用开放心态输出“中国标准”。
作为上海光源二期16条线站工程副经理,邰仁忠对光源的建设和运行维护感触很深。“光源刚开始建设时,无论是光束线的设计者、建设者,还是国内用户,几乎都像小学生,处处要向国外同行学习。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根据我国科学发展的需求提出自己的创新方法。”
——向科技要效率,通过示范应用、主动转型,中国向世界AI工厂转型,吹响了打造人工智能高地的号角。
在上海,司法系统引入机器学习,帮助破案,识别证据,成为“智能审判”的典范;金融系统主动拥抱智能客服和人脸识别,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快递等服务行业智能化升级,实体行业积极转型智能制造,提升单位人力的科技贡献率。
上海市青浦区是快递企业总部集聚区。近年来,快递企业通过智能化提升快递物流业态能级。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青浦区快递行业实现业务量2.2亿件、业务收入1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1%、26.9%。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透露,今年将针对人工智能在上海的应用驱动、产业集聚等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凭借“环境+制度”,向全球人才发出邀请。
人才是成败的关键。据统计,国内70%的人工智能人才集中于北京、上海。今年6月,上海市政府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为规划在上海青浦投资建设新的研发中心及配套人才公寓,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加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融合创新。
“人才和生态一样,投入就是产出,这次合作就是这种价值的体现。未来,我们还会在青西地区布局一个软件信息服务业集聚的‘IT小镇’,加快推进大科技、大旅游、大文化、大健康、大总部产业的协调发展。”上海市青浦区委书记赵惠琴说。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紧密相连,制度创新激发活力,提高效率。面对业绩考核难题,上海科学院把引进创新人才的支出算作净利润,让这笔钱可以“放心花”。该项政策已经根据实施效果进行完善,并进行推广。
——机制不断创新,使国企、外企,以及民企,尤其是小微企业,有了创新的舞台。
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区有了全新概念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正在建设80条GMP(良好生产规范)生产线,未来将形成一个生物制药创新共享平台。全球科学家“一起来造药”,将在上海成为可能。
天慈国际董事长李函璞说,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采用新的模式,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同时通过开放共享,吸引全世界科学家到上海“一起来造药”,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向市场。
近些年来,上海在科技创新中砥砺奋进,改善环境,重点突破,取得了实效。
如今,国产大飞机试飞成功,联影等国产大型医疗器械“出海”,国产原创性新药全球同步上市……正是以创新的模式搞创新,科创活力在上海不断涌现,机制创新和人才积累持续深入。(完)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