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纪念品同质化拷问山寨文化环境

时间:2014-10-08 11:26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这些商品本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10月7日《人民日报》)

  从山寨景点到千百个景区都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似乎成了山寨文化的泛滥之地。为何山寨文化会无处不在?如果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而一条河里的鱼都病了则就是水的问题。显然,山寨文化的盛行,客观上仍是环境使然。

  旅游纪念品既是文化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即文化产业本身的市场属性。换言之,旅游商品同质化与经济领域的山寨现象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建立在盗版、侵权基础上的非正当竞争,一种低成本的市场倾销。不同的是,文化创意相对于其它商品仿制的技术壁垒,更易于被复制。譬如,大黄鸭被迅速山寨,真正的价值不在制造,而在设计。“零成本”的山寨文化产品,注定比付出设计创造的正版产品价格更低廉。

  正因为如此,旅游纪念品同质化才会显得更普遍。一样的木梳、一样的刺绣,在不同的景区打上不同的地名,即可鱼目混珠。山寨横行对文化创新的抑制是显而易见的,创意者花了大力气甚至不菲的财力创造出来的产品,难以得到应有回报,谁会干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旅游纪念品同质化拷问山寨文化环境,山寨文化横行根本还是文化产业“良币逐劣”市场环境的严重缺失,即模仿抄袭等山寨行为的制度约束,如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著作权制度,建筑、文物的“肖像”保护制度等等。山寨思维的泛滥是这些态度缺失最现实的注脚,几乎渗透到了文化生产的各个领域,从影视节目到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无处不在。其直接的后果便是文化创新能力的抑制甚至阉割,文化形象的自我贬损,文化竞争力的弱化。

  旅游商品同质化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地方对旅游文化产业市场培育主导的欠缺。旅游商品是文化创新保护的一枚试纸,打击和抑制山寨才可能真正解除对文化创新的束缚,才能确立好想法赢得好市场的体制机制。首先要完善对山寨文化思维说不的制度规则,将山寨谋利列入知识产权、著作权、建筑外观复制、文物合理利用等禁区,或通过司法诉讼追究侵权责任,或通过行政管理给予违规惩罚,真正让恶意山寨者付出比获利更大的代价,赋予文化环境以自净功能。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克服旅游急功近利的思维,应着眼长远,培育有自身特色与品位的文化产品,通过鼓励创新把地方文化变成文化商品。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整治违规公款旅游狠刹了哪些歪风?
  • 冰雪旅游风光无限东北三省冷资源成为热产业
  • 如何理解国家旅游局的“提示”
  • 旅游局长的眼泪不能白流
  • 发旅游财不能简单粗暴
  • 全球“爆买”是一种旅游幼稚病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