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舆论抱怨这些因素,娇嗔维护上课睡觉时,更应该想一想,造成这样的现状,有无自身因素的存在。
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报告台。他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9月17日央广网)
九旬院士做报告,研究生睡倒一片。刚看到这则新闻时,原以为会引起一定的社会反思。未料,所激起舆论场的反映,竟再度呈现二元对立。在一堂课应不应该睡觉的问题上,各执一词,仿佛这是一个有关学术自由与人品道德的关键所在。
其实,这听起来让人感到有些荒谬。一堂报告,也就是课堂。在课堂上打瞌睡,无论何种理由,都是违反课堂纪律,也不可能符合任何学术道德。打瞌睡者可以有一万种理由为自己辩护,但都抹杀不了上课睡觉这一行为的事实。
有论者认为院士报告,学生睡觉,是因为报告不从专业角度出发,比如“以您的专业水准,给我们讲讲中国美术史,或者西方建筑师,配些图片,我们想睡也睡不着”等言论。但,台下6000多名来自首都各界的研究生,其中有学文的有学理的,大多属于不同的专业,这样的选题能保证多数人的“点赞”吗?
讨论九旬院士的报告,是不是会令人昏睡,最基本的前提应该是了解当天院士讲了些什么。根据澎湃新闻报道,院士所做的报告,是其本人花费心血写成,并非他人代笔。从内容上看,也十分接地气。吴院士主要从早年学习经历、良师益友的帮助、学术人生简介等方面谈起,其中诸如“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的语句堪称金句,发人深省,按说这种以身为教的报告,一改道德说教的口气,应该得到研究生的欢迎,但遗憾的是不仅仅现场研究生睡了许多,舆论场一些论者,甚至不顾报告讲了什么,直接宣布其为“‘净化校园、树新风’”的空泛讲话。
如果说批判学生瞌睡是一种道德绑架,那么不看报告内容批判对方为空泛谈话是否也是一种道德绑架?在场听报告的一些研究生,之所以瞌睡,恐怕并非因为报告内容如何如何,而仅仅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自然流露。与冷场的学术权威报告相比,各类英语培训、雅思托福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火爆无比。后者显然并非比前者更有学术水平,仅仅源自亟待应用的现实需求。如果说以后者的“务实”,所能缓解就业的作用而否定前者“务虚”、树立“仰望星空”理想的必要,不正是从另一个方向,恶化了学术氛围?
说到底,大学本身的问题、研究生就业的压力等,本就不可能是一场院士报告所能解决。当舆论抱怨这些因素,娇嗔维护上课睡觉时,更应该想一想,造成这样的现状,有无自身因素的存在。崔卫平曾说过:“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同样对高校教育适用。一堂35分钟的报告,如果一个研究生都没有精力听完,谁又能保证他对其他的事务以及工作保持热情?
不要给学生“瞌睡一片”寻找借口,是对一位九旬院士站着做报告的起码尊重,应该成为一种公共常识。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