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耿睿
“土炕很大,长一丈二寸,宽六尺零五,占了整整后半个窑。窑窗下是灶台,灶口是深坑,炭填进去,既烧饭,又从脚地下的火道通到炕上……”一部贾平凹的小说让很多人都把土炕和农村联系在了一起。如今很多农村都早已舍弃了这种费力而又笨重的土炕,换上了柔软的席梦思床,通上了干净的暖气。而在西柳沟社区,这种早应该被淘汰的土炕却普遍地出现在许多居民家中,如果你以为这里曾经是一个村落,那你就错了,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职工住宅区,一个由棚户区组成的住宅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很多人都认为维稳工作最难做的社区,却年年被西固区评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
9个院落,81排平房,很多居民都在烧土炕,居民884户2521人中有294户631人没有工作,需要依靠低保维持生活,看见这组数字,很多人第一时间可能都会以为这是一个偏僻的村庄,然而这却是西柳沟社区的现状。社区居民所居住的平房都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由木材厂、省建四公司等企业为职工建造的平房,换句话说,整个西柳沟社区就是一个棚户区。
随着木材厂的破产和省建四公司近年来效益欠佳,这些企业已经没有多少能力再去解决职工的住宅问题,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这些棚户区已经显得破败不堪。社区很多居民都是全家几代人挤在一起,住房条件恶劣,房屋年久失修,安全隐患突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污水横流,道路狭窄且坑坑洼洼,泥泞难行;冬天自家买炭生火,既脏又不安全;自来水管网年久失修,时不时的断水;部分棚户区居民住房的高度比道路还要低很多,一到雨天家中就大量积水。
在2001年社区成立之初,工作人员甚至没有一处像样的办公地点,只能租用居民的平房,十多个人挤在一两间漏风的平房里办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人员还是每天坚持到各个居民家中走访,帮助居民。经过了九年多的“艰苦奋斗”,去年,终于在西柳沟街道的多方协调下,为社区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办公楼,工作人员也不用再挤在一起办公。
自己的办公条件解决了,但眼看着居民的居住环境,西柳沟社区的工作人员感到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在他们看来,这里的居民生活非常艰苦,应该用自己的行动为居民分担一些生活上的压力。对他们来说,越是工作环境艰苦就越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为社区居民更好的服务。为了防止居民住房被水淹,在每年的汛期来临之际,社区都会组织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如果发现有社区内仅有的几处下水井被堵塞,工作人员都会及时联系疏通。如果社区的哪家住户房屋出现破损、毁坏等情况,工作人员都会及时帮助修理。社区的垃圾、污水,他们也会及时清理。而对于住在危房中的居民,社区也会对居民进行劝告和帮助。
几年的工作下来,这个被很多人看来是最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社区如今却被评为市级党建标准化社区、区级平安社区、区级文明社区。如今不但是社区的常住居民对社区十分信任,就连流动居民也非常认同社区的工作,每次写信他们都会把回信地址写成社区,因为他们知道家人、亲朋邮寄的信件或者物品一定会及时地送到自己手中。
(责任编辑:鑫报)